你的孩子是悲觀,還是樂觀,8歲就定型了?原因就藏在父母對待生活的方式中

2022-05-25     玉兒     反饋

積極的語言,會讓孩子樂觀向上,消極的語言,只會讓孩子自卑沮喪。 做父母的,永遠記得,你的嘴,就是孩子一生的風水。

在教育這個行業工作越久,越發現很多家長過得不快樂。

「要是我當初……,就不會……」、「為什麼我的孩子那麼不聽話」,這是很多家長常用的語句。

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遇到一點小事就感覺天要塌了一樣。

但不乏樂天派,好像什麼事都不是什麼大事,每天笑哈哈心態很好。

形成這些性格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對身邊事物的「解釋風格」,也就是你怎麼看待一件事情,決定了你是一個悲觀的人,還是一個樂觀的人。

樂觀者喜歡把「好事」解釋成永久的、泛化的,與自己有關的,把「壞事」解釋成暫時的、特定的、與外界有關的原因。

而悲觀者恰恰相反。

比如,一次數學考試考砸了,樂觀的孩子會解釋為:

我這次數學沒有考好(暫時、特定的),是試卷太難了(外界的原因);

而悲觀的孩子會解釋為:

我永遠都考不好(永久、泛化),因為我笨死了(自我的問題)。

這也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成長性思維」的理論基礎。

如果一個悲觀者,能有意識地把悲觀解釋風格變成樂觀解釋風格,就可以治癒悲觀的自己。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有一個重要觀點:

孩子的解釋風格一般在八歲之前形成,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

孩子成為一個悲觀的人,還是一個樂觀的人,早期的教育環境非常重要。

解釋風格對成人的生活影響非常大,它可以引發抑鬱,也可以讓人在悲觀發生之後立即振作起來;

它能讓人享受生活,也可以讓人對生活失去興趣;

可以讓一個人失去目標,也可以讓一個人超越目標。

我們知道了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影響著未來生活的質量、身體健康,那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去影響孩子形成積極的解釋風格呢?

母親怎麼做,孩子就會怎麼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對事情的看法,都是學習父母的。

我們可以來看看自己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是怎麼處理的,而我們的孩子又看到了什麼。

小美有一天開車帶著女兒去超市購物,出來的時候,女兒發現車子被人劃了很大的一道線。

女兒和小美對話:

「媽媽,我們的車子被劃了。」

「天哪,你爸爸肯定會罵死我的。」

「爸爸說了,讓我們的車子不要隨便停。」

「為什麼倒霉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我身上!

我真的太懶了,總是為了少走幾步路,把車子停在路邊,但凡我把車停在停車場,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

女兒在一旁把媽媽的話都聽進去了,聽到了媽媽說自己懶,一直有壞運,甚至是一些罵人的髒話。

這樣的說話方式,對女兒影響很不好。

小美對待壞事件都是悲觀的解釋,不知不覺間女兒也會學習用這種方式看待世界。

壞事都是永久的,而且都是自己的錯。

小孩子會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是母親對事件的情緒化解釋。

孩子會問很多「為什麼」,這是因為他們想要知道周邊發生的事情,尤其是社會、生活的解釋。

一旦父母表現得不耐煩,不再回答孩子的為什麼,他就會從其他地方尋求答案。

他們會仔細聽你對每一件事情的解釋,特別是不好事情的解釋。

有團隊曾給100名兒童及他們的父母做了風格測試,孩子的樂觀程度跟母親極為相似,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

批評會影響孩子的思考模式

當孩子做錯事情,你是怎麼跟他說的?老師又會跟他說什麼?

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會聽你說什麼,還有怎麼說。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律,老師對待男孩和女孩的批評是不一樣的,這也會影響孩子的解釋形態。

對於一個班級的學生,老師對於考試不及格的孩子會怎麼說?

對男孩子老師一般會說:

「你上課不注意聽講」、「我講這個題目的時候,你都是在跟其他同學說話。」

這說明什麼呢?這些都是暫時的、特定的,你可以改變的。

而對於女孩的批評則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女孩大部分上課看起來都很認真在聽講,老師不能用這樣的理由來批評她們。

老師一般會說:

「你從來不驗算」、「你數學學不好」、「你交上來的作業總是寫的亂七八糟」。

1/2
下一頁
玉兒 • 190次觀看
玉兒 • 2K次觀看
玉兒 • 470次觀看
玉兒 • 190次觀看
玉兒 • 300次觀看
玉兒 • 230次觀看
玉兒 • 70次觀看
玉兒 • 340次觀看
玉兒 • 740次觀看
玉兒 • 140次觀看
玉兒 • 60次觀看
玉兒 • 430次觀看
玉兒 • 20次觀看
玉兒 • 260次觀看
玉兒 • 150次觀看
玉兒 • 80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