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從逼著學到主動學:最好的教育,是喚醒他們的內驅力

2024-04-10     玉兒     反饋

很多家長抱怨教育孩子太累:

為了讓孩子按時起床、寫作業、練琴、老實刷牙、按時睡覺,每天跟孩子鬥智斗勇,嗓子都喊啞了。

你別看孩子玩起來有一套,但稍微讓他干點正事,那完了,一秒進入虛空狀態,眼神渙散,渾身虛脫無力:「媽媽,我頭疼,一會行嗎……」

這些極可能是因為孩子缺乏內驅力。

缺少內驅力的孩子,就好比一輛汽車,沒了發動機,或沒了汽油,只能由家長推著往前走。怎能不累?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股「神秘」的力量——內驅力。

關於內驅力,我想先問兩個問題。

第一,你的孩子真的缺乏內驅力嗎?

回想一下,他們「反抗家長」的力氣是不是足足的?打遊戲/看閒書/戶外社交的「內驅力」是不是足足的?

第二,你是內驅力很強的人嗎?

回想一下,上班摸魚嗎?領導交辦的事是應付完了拉倒還是不做到最好不罷休?完成任務的目的是想把活兒干好還是想在領導那兒多顯擺一下?

為何提這兩個問題?因為想讓大家對內驅力有個直觀的認識。

第一,絕大多數孩子不是沒有內驅力,而是沒有家長想要的那種內驅力。

第二,內驅力和自律一樣,在成年人中都非常稀缺,更何況孩子?

什麼是內驅力?

簡單來說就是內部驅動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內驅力強的孩子,不管有沒有外在獎勵,都能積極主動地學習,並能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遇到困難和挫敗的時候,也不會輕易放棄。

而那些缺乏內驅力的孩子,則表現得十分被動,抗拒學習,持續性差,過程中容易產生挫敗感,自暴自棄。

著名企業家埃隆·馬斯克曾在演講中說:

「令人憂慮的是今天孩子學習和進步的動力,幾乎全部來自外在壓力和獎勵。結果是他們既不會有宏偉的目標,也不會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這樣的未來我都不願意去想像。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內驅力,普通的孩子也可以取得非凡成就。」

為了督促孩子學習,許多家長會使用各種「外驅力」,常見的有:

給孩子很大壓力,逼著孩子學:常跟孩子灌輸「我和你爸爸這麼辛苦,你考這麼差,對得起我們嗎?」「不好好學習,將來找不到好工作」……

給孩子布置大量的學習任務,嚴格督促,緊盯著孩子,不允許孩子偷一點懶。

獎勵與懲罰:背一首詩就可以吃零食;兩門課都考到95以上,每個周末可以玩一會兒手機;不好好寫作業,就不去遊樂園……

使用這些外部動力,剛開始可能效果明顯,但時間長了,反而會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葡萄牙的一項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發現,即使是剛剛上小學的孩子,內驅力和外驅力也能給他們的成績帶來顯著影響。

實驗結論表明:

小學一到四年級時,內驅力越強,成績越好,二者高度相關;

一到三年級時,外驅力與成績不相關,對成績沒有明顯影響;然而到了四年級時,外驅力變成負相關,即體驗到更多外驅力的孩子,成績會更差。

當外力過強時,孩子體會不到學習過程的樂趣,在一段時間裡可以被推著前進,然而一旦外力減弱或消失,就會立馬被打回原形。

因此,在孩子剛升入小學時,家長可以對孩子的學習多上點心,通過制定規矩、陪孩子寫作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家長應該儘量減少使用外部動力,重點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1. 給孩子提供做這件事的良好體驗

當孩子在一件事中有非常美好的體驗,哪怕有點無聊甚至困難,孩子也會喜歡去做。

相反,無論多麼喜歡一件事,若總是帶來不好的體驗,孩子總是處在壓迫、斥責、緊張的氛圍中,他也會慢慢失去興趣,甚至感到厭煩。

在這裡想提醒各位家長的是:越是想讓孩子主動做某件事,越得控制住自己,儘量少說多做。

少說一些批評、催促的話,多做一些陪伴、回應的事情,讓做這件事變得輕鬆愉快,孩子自然會願意。

2. 幫助孩子建立做這件事的自信心

越是擅長的事情,我們往往越喜歡做,這是因為「做成」的正向反饋,不斷激勵著我們的自信心。

做成某事的自信心越足,我們的內驅力也就越大。

1/2
下一頁
玉兒 • 190次觀看
玉兒 • 2K次觀看
玉兒 • 470次觀看
玉兒 • 190次觀看
玉兒 • 300次觀看
玉兒 • 230次觀看
玉兒 • 70次觀看
玉兒 • 340次觀看
玉兒 • 740次觀看
玉兒 • 140次觀看
玉兒 • 60次觀看
玉兒 • 430次觀看
玉兒 • 20次觀看
玉兒 • 260次觀看
玉兒 • 150次觀看
玉兒 • 90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