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吼,孩子越痛!別讓你的脾氣,毀了孩子一生

2024-12-27     玉兒     反饋

我們後台,經常會收到父母的求助。

漸漸地,我發現有一件事,大部分父母都對孩子做過,但之後父母基本都會愧疚不已。

這件事就是:吼孩子

你明明趕時間出門,孩子卻磨磨蹭蹭;

你剛收拾好屋子,娃轉頭就把玩具扔一地;

說好的寫作業,10分鐘才寫了兩個字……

每每遇上這種時候,做父母的真是抓心撓肺。

從溫言好語相勸,到逐漸發怒。

耐心一點點耗盡後,最終失控使出殺手鐧:大吼一聲,讓孩子乖乖聽話

可回頭看看孩子無辜、受傷的樣子,我們往往又會陷入深深的內疚中:我為什麼又沒控制住情緒?

有時候,吼孩子,似乎真的很管用。

你發泄了情緒,孩子順從了你的意志,問題也解決了。

但殊不知,吼叫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貫穿一生。

父母的每一句吼罵,都會像刀子一樣,把孩子捅得支離破碎。

1、從最簡單的直接來說,被吼的孩子,會很痛

不要覺得,吼罵孩只是口頭上的情緒發泄,吼完就沒事了。

2011年,神經科學家 Ethan Kross研究發現:一個人被吼罵時,大腦接收到的信號,和身體受傷時一樣。

也就是說,當我們對孩子大吼大叫,他的腦子真的感受到了棍棒加身的疼痛。

2、經常被吼罵的孩子,步入社會後容易出現各種性格問題

比如: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膽小懦弱,沒主見;缺乏安全感,親密關係淡薄;脾氣暴躁,冷漠。

為什麼會這樣?

父母經常向孩子發脾氣,會讓孩子長期處於恐懼和不安中,安全感遭到破壞。

這樣的孩子,一種會為了避免犯錯受罰,長期壓抑自己的感情,變成「討好型」人格,無法活出真正的自我。

另外一種,會在戰戰兢兢中長大,對環境懷有戒心,對父母生出憤怒之心,

親子關係破碎

當然,也有的孩子,會在父母的吼叫中變得自卑、懦弱

3、然而,最悲劇的還是,孩子會在潛意識中習得父母的方式

長大後脾氣暴躁,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親密關係里,都難以跟人相處,影響一生的幸福感。

為人父母后,還會無意中沿襲「吼叫」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讓負面影響代際相傳。

我們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但還是難以控制情緒。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過一個情緒ABC理論。

說的是,一件事情是客觀的,你持有的想法和信念不同,就會引發不同的情緒和行為結果。

舉個例子。

你8歲的兒子,把剛買的新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客觀事件A)。

如果你認為兒子調皮,在故意搞破壞(想法B1),你就會越想越

生氣,憤怒占據心頭,失控大吼、甚至打兒子一巴掌(情緒、行為結果C1);

如果你認為兒子好奇心強,在探索(想法B2),你就會感到開心夸兒子拆得好(情緒、行為結果C2)。

改變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改變你的想法。

當你用積極的視角看孩子的行為,就可能把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

孩子很多時候的無理取鬧,背後都有因可循。

1.「孩子故意跟我作對!」

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貼標籤,比如「調皮」、「膽小」、「磨蹭」等。

一旦孩子有不合作的行為,就會盯著標籤,越發覺得孩子在故意跟自己作對。

比如,有媽媽吐槽5歲的兒子「磨蹭」,早上出門穿個鞋都要十幾分鐘,每次一定要吼他了才知道急。

事實上,穿鞋對一個5歲的孩子真的會很複雜。

這包括挑選鞋子,分清左右,穿好鞋子,系上鞋帶,感受和調整舒適度……

所以他就是需要10分鐘,甚至20分鐘才能穿好。

「沒有哪個孩子,喜歡跟父母作對。」

當你失控快爆炸的時候,一定要想想這句話,之所以「不聽話」,很可能是孩子能力達不到、需求沒得到滿足。

為人父母,我們要用心去了解孩子的特質、性格,

看到他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和動機。

2、「怎麼能這樣!」

一個律師朋友,家裡十二三歲的女兒酷愛化妝。

朋友每次看見女兒塗口紅、畫眉毛,都覺得難以忍受,勒令女兒擦掉。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