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融洽的、健康的親子關係中,需要父母準確、及時地回應孩子,
尤其是回應孩子的情緒,這種回應是維繫親子關係的重要基石,它離不開2個字共情。
提起共情,我們很容易就聯想到要換位思考、感同身受、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
聽上去很簡單,但真正能夠做到這些並不容易。
當孩子情緒失控——
有時,我們手忙腳亂或是情緒跟著被點燃,共情瞬間被拋之腦後;
有時,我們跟著育兒書中介紹的共情方法,照著做但是並不奏效;
有時,我們不知道如何共情孩子,該怎麼做、該怎麼說,孩子才會真正地感受到大人的愛與包容,
畢竟在過去,家長沒能從他們的長輩那裡觀察到這種方法的運用。
究竟如何做,我們才能更好地運用共情呢?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什麼是共情?
共情也稱作為同理心,按照百科的解釋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心理學大師亞瑟·喬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書中寫過: 為了理解他人及他人的世界,我們必須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 通過共情帶來的以他人為中心的視角,我們的問題變得不再那麼難以解決, 我們的世界也得以擴展,變得更加豐富、有趣。 共情讓我們與他人建立起更深入、更真誠的關係。 放在育兒上,共情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情緒和狀態,並相應地做出回應。

在聊共情的具體技巧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沒有同理心的回應是什麼樣的。
舉些例子: 「嗚嗚嗚……今天考試沒考好……」 「誰讓你之前不好好準備呢?」 ——這是指責。 「小雨說再也不想和我玩了。」 「就這?多大點事兒啊!」 ——這是弱化感受。 「每天學習真的好累。」 「這就算累了?你知道我小時候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嗎?」 ——這是轉移焦點。 「這個髮型不好看,我不要……」 「你太愛美了,這不是你一個學生該考慮的事……」 ——這是講道理。 這些話,我們或許都曾有意無意地對孩子說過。
許多家長見不得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因為孩子的低落也會帶動大人的低落。 為了把這種感覺趕走,父母失去了同理心,看待問題的角度是成年人的、長輩的, 孩子的煩惱也變成了微不足道的、可笑的或是無理取鬧的,由此產生的反應也就完全不同,變成高高在上的指點或不屑。 回應孩子時,父母的唯一目的就是讓孩子停止那些負面的情緒,變成否定、忽視或主觀臆斷地下結論。 孩子無法感受到被看見、被認同,在父母的態度中,他們感受到的是不耐煩和想馬上息事寧人的迫切。 於是,孩子發現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安慰和幫助,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越來越不願意在父母面前表露情緒。


那麼,充滿「共情」的回應是什麼樣的呢? 1.不帶任何評判 如果問,共情孩子時,你會說什麼?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我理解你。」
但是,運用在實踐中,會發現這句話並沒有那麼大的魔力, 這是因為很多人在這句話後面會跟著一句「但是」「可是我覺得」然後開始輸出大道理。
「你就應該這樣做」 「你看問題要積極一點」 「你別太較真」 「你本來也不適合......」 這些話,讓處在情緒旋渦中的孩子更加鬱悶。
這是我們在共情中很容易出現的問題—— 急於對事情下結論、做評判、講道理,在孩子看來,這都是冷冰冰的評判,似乎都在強調: 你的問題其實都是你咎由自取。
這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幫助孩子分析問題,跟他們說道理,只是在這之前,我們先要處理情緒問題。
演員孫儷曾在自己的微博上寫道: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 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孩子只有待情緒穩定下來之後,才能冷靜下來去思考你想傳達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