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2個字

2024-06-23     玉兒     反饋

2.確認感受 曾聽朋友說過這樣一件小事: 有一天早晨,讀三年級的兒子悶悶不樂地對她說:「我不想上學。」 朋友聽完有一瞬間的慌張:「這孩子莫不是開始厭學了吧?」

她努力冷靜下來,淡定地說:

「你不是一個人,你有這個想法是很正常的,其實媽媽也不想去上班。」

結果上一秒還一臉苦相的孩子,下一秒竟然笑了出來。

母子二人在晨間啟動了一場關於人為什麼要上學、上班的對話。

如果朋友當時很激動地說:「什麼?你想不想沒有用,你必須去!」

那麼,她和孩子可能無法展開有效的對話,她也無從得知孩子到底在焦慮些什麼。

孩子的情緒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 當他們覺得自己的感受是正當的、合理的,他們的情緒會變得更加可控,行為也會改善。 共情的前提是承認孩子的感受是合理的,而不是急於否定, 甚至可以支持孩子的情緒流露: 「你有這個感受是很合理的」 「遇到這種事,確實會覺得很難過」 「唉,確實太難了」 哪怕你並不認可孩子此刻的想法和行為,你依然能夠通過這句話,將親子之間信任建立起來,同時會讓孩子更加積極地看待負面情緒。 在這個過程,孩子不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而感到羞恥。 正如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貝姬·甘迺迪所說——

如果父母能養成接納和共情孩子感受的習慣,他們其實就是在對孩子說: 「你的本心是好的,你是可愛的,你是好孩子。」

3.與孩子聯結 有這樣一則短片,短片中,狐狸落入陷阱中,它呼救道:

「有人嗎,我像是被卡住了,四周很黑,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這時,憨厚的大熊也爬到洞中,它抱了抱狐狸並說道:

「嘿!我知道在這裡是什麼樣的感覺,你並不孤單。」

大熊展現出的就是同理心與共情能力。

和孩子共情其實也一樣,我們需要像大熊一樣,陪在他身邊,陪著他們坐在黑暗裡, 了解他當下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一同感受並幫他用言語表達出來。

告訴孩子,我懂你的情緒,讓他們感覺自己獲得了關注與支持:

「我想你肯定很難受,需要媽媽做些什麼嗎?」 「我看得出來,你有點緊張,你可以拉住我的手。」 「我懂你的感受,我會陪著你,直到你感覺好一點。」 這個過程,不但有利於孩子平復心情,還能讓親子之間產生聯結,親子之間緊密相連。

共情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它都不能直接解決問題本身,但是它卻能讓孩子的感受好一點, 就像大人無數次被身邊的家人、朋友安慰過一樣,從中振作,去面對事情。

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孩子的情緒被看到,很多問題也就自然消解了。

需要注意的是:共情不是套路,它建立在真誠之上,是發自內心的聯結。

正如大家常說的:「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

以上提到的參考方法,也只能為大家提供共情的基本邏輯, 具體的話術可以根據自身以及孩子的情況隨時調整。

比如:

談談自己經歷:「爸爸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經歷過……」 印證式傾聽:重複道出孩子的感受; 除了語言,還可以利用肢體語言,拉住孩子的手、輕輕地擁抱、安慰地拍肩等等,都能傳遞安慰……

方法很多,話術也可以學習,對孩子發自內心的同理心卻需要父母自身不斷地去學習和修煉。 正如亞瑟·喬拉米卡利曾說: 在表達共情時最重要的元素並不是我們說出來的言語, 而是我們正在溝通的深層信息。

因為真正能打動孩子的,還是你的態度—— 你的語氣、你的眼神、你的表情以及你是否在試圖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排斥它們…… 如果你能經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少評判,少說教,孩子就容易信任父母。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引導孩子,培養他們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共情能力,及人際交往中的高情商。 我們會發現,孩子並不是大人眼中那個不可理喻、想法奇怪的小人,他只是需要你的關心和幫助罷了。 有了這種念頭,管教也會多一點溫度,吸引孩子親近父母,而不是對父母失望。

上一頁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