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10種表現,說明你把他教育得很好

2024-06-12     玉兒     反饋

把孩子養得自我感覺良好,這其實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因為他樂觀、自信,懂得欣賞自己、悅納自己。

不因成績不好而自卑,不因比不過其他同學而妄自菲薄,也不因別人的評價影響自己的判斷。

這樣的孩子自我價值感更高,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獲得快樂和滿足。

而這樣「高價值感」的孩子,靠的是父母賦予價值。

心理學上有一個「鏡中我」概念,即人通過鏡子認識自己的外貌,通過他人的評價認識自我。

孩子的價值感,就源於父母這面「鏡子」。

父母認為孩子可愛,孩子便覺得自己可愛;

父母認為孩子優秀,孩子便覺得自己優秀;

父母認為孩子好,孩子便覺得自己好。

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決定了孩子與自己的相處方式。

懂得接納、尊重、欣賞孩子的父母,才能養出同樣接納、尊重、欣賞自己的孩子。

無論何時何地,孩子都能亮出信心

杜根定律告訴我們: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但勝利遲早屬於自信的人。

孩子需要自信,就像植物需要陽光和水。

因為有信心能做好,他任何時候都敢展現自己,即使暫時做不好也不擔心被訓斥、嘲笑。

這種底氣的習得,靠的是父母的鼓勵和支持。

如果總盯著孩子的缺點,常用侮辱、挖苦等方式批評他不行,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打擊。

那些消極負面的評價不斷提醒著孩子的不足,他會慢慢變得畏首畏尾,不敢輕易展現自己。

自卑,源於內在的負面自我評價,根植於內在的匱乏與無力。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賦予孩子強大的底氣。

有人托底的孩子,才有勇往直前的勇氣。

孩子能體會到獨處的快樂

如果你的孩子一個人也能自得其樂,不要輕易打擾他。

能享受獨處的孩子,才能集中精神做好一件事,保持高度的專注。

這種孩子學習效率更高,更善於靜下心來獨立思考,不會輕易被外面的聲音影響自己的判斷,更能活出真實的自我。

如日本作家午堂登紀雄所說:

「任何成長的節點和對生命深刻的理解,都必須經歷獨處和內省才能到達。」

羊群結伴而行,猛獸獨自成行。

獨處,也是成長的力量。

讓孩子擁有一個自己的空間,有一段獨處的時間,能夠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

他在熱鬧中失去的,也能在獨處中找回來。

孩子總是沉浸在閱讀里

猶記得一年級新生開學第一周時,有家長在群里問老師:今天有作業嗎?

現在的一、二年級孩子,放學後是不准布置作業的,但老師還是提了一個小建議:培養閱讀習慣,每天堅持30分鐘。

因為,從小就愛閱讀的孩子,其優勢將在上中學後會明顯體現出來。

加拿大國家首席教授基思·斯坦諾維奇指出,閱讀也是有「馬太效應」的。

越愛閱讀的孩子理解能力、學習能力越強,這又進一步刺激了他的求知慾,越發喜歡閱讀。

良性循環一段時間之後,愛閱讀與不愛閱讀的孩子,差距將越來越大。

家庭教育至關重要的一環,就是父母督促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低年級的孩子識字量有限,父母陪讀可以激發他的閱讀興趣。

高年級的孩子能自行閱讀了,可為他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他養成每天讀幾頁書的習慣。

讓孩子「以書為友」,才是他一輩子的財富。

孩子喜歡無憂無慮地玩耍

經常有人疑惑:過去的孩子也挨罵也還挨打,為什麼心理問題沒有這麼多?

我們作為過來人都知道,小時候不但父母打,老師也比現在更嚴。

但我們小時候有更多的時間玩,一玩起來,大人的嘮叨、批評、打罵全部都拋之於腦後了,排解煩惱的機會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