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兩女弟媳兩兒,30年後弟媳:憑啥她8口團圓,我一個人過年
01
雖然我們「生男生女都一樣」的口號已經喊了幾十年,但在很多地方,尤其是農村,生兒和生女依舊是不太一樣的。
生兒叫「傳宗接代」,生女——「遲早要嫁人,總會是別人家的人」。這樣的言論實在太稀鬆平常了。
小冬(化名)算是體驗了風光也吃盡了苦頭。
她生了兩個兒子。所謂「母憑子貴」,一生還生了倆,在主張生兒子才能傳宗接代的當地應當過得很好才是呀?
她怎麼就落魄到後來只能孤零零地一個人在老房子過年呢?

02
小冬從小到大,從讀書到結婚,終於在生孩子這個階段,體驗了一回「揚眉吐氣」。
她頭胎就是個兒子!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奇怪:不就生了個兒子嗎?有什麼好揚眉吐氣的?就算重男輕女,那生兒子的也不止你一人啊?
小冬生子的背景是這樣的:
她老公家弟兄兩個,她還有一位大嫂。這個做大嫂的比她嫁進來得早些,她剛進這個家門時婆家人天天念叨著讓她向大嫂學學。大嫂勤快,聽話,尤其做得一手好菜,以至於小冬這個小兒媳都很難進廚房——全家人都愛吃這大嫂做的飯呀!
奈何,大嫂第一胎就是女兒。婆家念叨著兒子總會有的,便期待她再懷孕。
不成想,第二胎還是個女兒。
婆家終於著急了,忙著讓大嫂繼續拼三胎。結果大嫂出了問題——頭胎生完還沒養好就懷二寶,現在好了,徹底生不了了。
好在,小冬作為弟媳,月份終於漸漸大了起來。她這一生,婆家人就樂開了花——頭胎就是兒子!這是好福氣!大福氣!
小冬的兒子引開了許多目光與閒言碎語——針對大嫂的目光和閒言碎語。

她在婆家的地位更是直線上升。沒人再說她應該「向大嫂學習」這種話了,只會吩咐那位大媳婦好好煮飯,尤其注意弟媳的身子。
因為,小冬又懷了!
她婆婆雖然還想要孫子,但礙於臉面,對外都是說「女孩也好,兒女雙全了呀!就算是妹妹,長大了也能幫襯她哥哥娶媳婦呢」。
然而,當年大兒媳連生兩個女兒以至於再不能生產帶來了多大打擊與憤怒,小冬的第二胎就能帶來捅破天的快樂。
她又生了個兒子!
這下,小冬在婆家的地位是徹底坐穩了。
別家媳婦要伺候老公婆婆,帶著孩子。她呢?老公沒什麼需要伺候的,婆婆天天寶貝倆孫子跟什麼似的。
至於其他?家務啦,做飯啦,孝敬公婆啦,都是她只能生女兒的大嫂的啦!
小冬得意極了,所以對大嫂的態度也確實變差許多——那也沒辦法啦,當初她可得好好學大嫂,現在呢?大嫂早就趕不上她啦!

婆婆對兩孫女不管不顧,有時看不順眼了會罵兩句。婆婆對一大一小兩個孫子可真是「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以至於小孫子都該上小學了,她不但不忍心放孫子去學校,還天天喂孫子吃飯呢!
婆婆算是徹底撕下了當初那副生女兒也好,兒女雙全的面具,他們家反正是終於可以傳宗接代了!
小冬順帶也學著使喚起大嫂來。她愛吃的東西大嫂就得做,房間得收拾,不然她便向婆婆抱怨「哎呀,我兒子都不喜歡吃那個」,「唉,我怎麼記得是那兩個小丫頭弄髒的,嫂子怎麼也不管呢……」
到時候罵大嫂的自然是婆婆。與她又有什麼關係呢?
小冬美滋滋地過了許多年。直到大兒子到了十八歲,她才有些不快樂了。
一家人都慣孩子,以至於這倆小子學習從小就不太好。現在,大兒子是什麼大學都不可能去了,還不如直接出門打工賺錢呢。
小冬原本也不一定想讓兒子繼續讀書。但她那大嫂的兩個女兒,都去上大學了。
尤其是那二丫頭,居然考上了本省的重點大學!985!
大女兒當初也努力,不過比妹妹差一些。小冬聽說,她似乎決定畢業後考研了!
小冬也納悶——這小地方能出個一本的大學生都得舉村歡慶,怎麼就能出了她們倆?
她那大哥自老婆只能生女兒後,便沉默了不少。不急著把這兩拖油瓶子嫁出去就算了,還真供她們讀書?
小冬不理解,也懶得理解。她只不痛快一點——大嫂的女兒憑什麼比她的孩子強?她生的可是兒子!兩個!
她好說歹說,大兒子就是不樂意讀書,他說自己考不上還更好了。小冬那叫一個生氣,可兒子理都沒理她,直接摔門出去了。

不願意讀就不讀吧,還能早點攢些老婆本。
小冬咬咬牙,將視線轉移到小兒子身上。
小兒子學習也沒多好,只是比他哥強些。小冬各方打聽,看能不能找到給兒子補習的門道,供他上個大學。
畢竟是村裡,幾年出不了一個大學生。附近小鎮子裡倒是有人能補,可一來一回實在太折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