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恨」自己的父母

2022-05-27     玉兒     反饋

3

恨,是自我整合的必經之路

  恨表達的是每個人內在對毀滅的深深恐懼。終其一生,我們或多或少都在與這種恐懼作鬥爭。

  比如想擁有金錢、好的關係、讓自己優秀、取得社會成就等等,都是在以昇華的方式努力擺脫最深的恐懼。

  恨是一種內部的原始體驗,它需要通過與客體的關係,不斷得到容納和修正,促進自我整合。

  關鍵在於,父母有能力吸收和容納孩子展現出來的恨和攻擊,能夠在孩子的原始幻想與真實環境之間搭起一座橋樑,幫助發展現實檢驗能力。

  所謂現實檢驗能力,一方面指父母通過涵容來稀釋孩子投向外部的恐懼,讓其覺得這些恐懼是可以忍受的;另一方面,讓孩子逐漸相信,外部的現實和我所擔心的無關。

  作為父母,當看到孩子對自己有恨意,總是會令父母多少有些挫敗和傷感的,尤其是想到自己對孩子是報著「我連命都可以給你」的心思,反而接收不到愛和感激,父母心中原始殘留的被迫害恐懼就可能瞬間被激活,然後對孩子進行指責。

  這時,父母需要對自己被激活的部分有所覺察。

  還以「記仇本」裡的內容舉例:爸爸不理我,對我說話態度不好,媽媽買好吃的不留給我,這些在未經過現實檢驗之前,在孩子的內部就會被體驗為毀滅、被拋棄的恐懼。

  如果父母批評孩子不懂事、不應該恨父母,就會「幫助」孩子把那些恐懼更深更久地留在內部,無法去理解父母本身有可能是自顧不暇,或者別的現實原因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情感需求。

  另外,對孩子表達出來的恨意,父母對此一笑了之不放在心上,也不是最明智的選擇;很可能正是因為孩子在情感上長期被忽視的結果。

  有一條網友留言很扎心:「比起仇恨,我家孩子的順從,反而更讓人擔心」。

  一個非常順從、從來不說父母壞話的孩子,其實是接受了父母的共情不能,內心深處是在說:我已經不指望父母能夠理解我了。

  雖然,他們行為上體現出與父母及周圍環境積極配合,心裡卻非常孤獨。

4

  有位教育心理學家家說:「父母無論如何都會犯錯」。我很同意這個說法。

  從現實層面來說,人無完人,父母犯錯天經地義;從孩子內在原始的幻想角度來說,只要父母沒滿足我,怎麼做都是錯。

  為人父母,一邊要帶著自身的童年陰影生活,一邊要負責促進另一個小生命的健康成長;在這兩件事情之間,可能唯有「理解」二字,可以調諧。

  因為,人們只有面對自己真正理解和體驗過的事情,才能「定」下來,而後生慧。

上一頁
2/2
玉兒 • 190次觀看
玉兒 • 2K次觀看
玉兒 • 470次觀看
玉兒 • 190次觀看
玉兒 • 300次觀看
玉兒 • 230次觀看
玉兒 • 70次觀看
玉兒 • 340次觀看
玉兒 • 740次觀看
玉兒 • 140次觀看
玉兒 • 60次觀看
玉兒 • 430次觀看
玉兒 • 20次觀看
玉兒 • 260次觀看
玉兒 • 150次觀看
玉兒 • 90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