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停不下來】心理學家:你永遠無法擺脫「上癮」,因為失控是人的本能

2021-09-17     司馬懿     反饋

你是否也會如此:看手機停不下來,刷視訊刷到天亮,購物節買到剁手,一天不打兩把遊戲就坐立不安……

恭喜你,你這是上癮了!

什麼叫上癮?怎麼樣定義上癮,在心理學上是這樣定義的: 「明知後果,頻繁去做,無法停止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對一些事情或者東西上癮,並且很難通過理智停下來。那究竟是什麼讓人上癮呢?我們又該如何逃離上癮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電商、手機應用、各類學習APP佔據了大多數人的閒置時間,讓每一個人都淪陷在自我世界裡,忙碌不已專注不已。這種行為,近似於貓吞吃貓薄荷後,出現幻覺式快感;也類同於動物在飽餐後的懶散,都是上癮的一種外在表現。

為什麼我們會對這些東西上癮?在這些東西出現之前,我們是如何支配自己的零碎時間的呢?

顯然,沒有人願意去追溯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外在有太多令人興奮的東西琳琅滿目而令人應接不暇,哪有功夫反思和追問?

關於上癮行為,從心理學上理解這一問題,將更能直擊問題本質。

從生物學角度解答,所謂「癮」,就是由於神經中樞經常接受某種外界刺激,而形成的習慣性或依賴性,也泛指濃厚的興趣。

明白了「癮」的概念內涵和外延之後,我們就可以清晰準確地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對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慾罷不能了。

因為,客觀來說,如果人們對手機應用或某一外在事物的刺激上癮,那麼往往意味著,你已被某種人為設計捕獲,神經中樞經常受到習慣性的刺激,正在像轉輪上的小白鼠一樣,歡天喜地地兜圈子。

尼爾·埃亞爾(Nir Eyal),任教於史丹福大學商學院以及Hasso Plattner研究所,曾經在《哈佛商業評論》、《大西洋月刊》、TechCrunch網站和《今日心理學》等媒體上,發表多篇技術、心理學及商業文章,廣獲好評。

里安·胡佛(Ryan Hoover),曾任撰稿人,長期為《福布斯》、《快公司》等媒體撰稿,系Product Hunt公司創始人。這兩位學術與媒體大咖做了一件什麼事情呢?

他們合作了一本書,名字叫《上癮》。在書中,兩人解釋了大眾的手機應用行為軌跡:

——為什麼人們會習慣性點開某個App?

——這種行為和使用習慣最初是如何養成的?

——為什麼有些產品讓我們上癮,但其他產品卻做不到?

——讓使用者對你的產品形成使用習慣,欲罷不能的秘訣到底在哪裡?

《上癮》一書中揭示了大量讓用戶形成基礎使用習慣,以及「上癮」的網際網路產品背後,一些基本的設計原理。作者將自己的研究、諮詢以及商業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悉數托出,並提出了「上癮模型」(Hook Model)。

通過這一模型,產品可以通過四個方面使用戶養成上癮的使用習慣。而通過「上癮迴圈」操作,最終可以讓用戶成為APP的「回頭客」,並實現迴圈消費的終極目標。

相比於高昂的廣告投入或氾濫粗暴的資訊傳播,這種產品上的隱性設計,更容易讓用戶在不知不覺中上癮而無法自拔。

所以,作為普通的網際網路產品使用者,當我們以身外人的眼光看待內行人打造的產品時,會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因為這些「上癮」產品中,往往暗藏了我們習慣養成的關鍵。

而無論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還是國內的小紅書、唯品會、天貓、B站、快手、抖音等等知名網際網路產品,幾乎無一例外地使用了讓用戶上癮的法寶:用戶行為設計心理學。

從用戶行為設計心理學出發,我們會發現, 為了讓使用者上癮,網際網路產品設計往往會遵循以下幾個設計原則

1. 習慣的力量 。

2. 觸發:提醒人們採取下一步行動 。

3. 行動:人們在期待酬賞時的直接反應 。

4. 多變的酬賞:滿足用戶需求,激發使用欲 。

5. 投入:通過使用者對產品的投入,培養回頭客 。

6. 上癮模型與道德操控。

這裡可以給大家舉個例子。

2019年8月,抖音首屆創作者大會上,抖音方面宣布,為給創作者提供豐富的內容載體,抖音將逐步開放15分鐘的視訊發布能力。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在2019年初,大部分重度抖音玩家已養成短視訊觀看習慣,以及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所帶來的甜頭影響下,更多創作者將傾向於採用未完待續的方式,將一個視訊分割成幾段來講解完。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