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還會帶來這「3種」後果

2021-09-02     司馬懿     反饋

約翰·鄧恩: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孤島。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沒辦法解決的事情,總是不好意思、不願意麻煩別人幫忙;

不敢去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即使知道那個人有能力,幫助我們渡過這個難關;

總是一個人默默地扛下所有的問題,儘量自己想辦法解決,或者直接放棄解決。

其實這種人在生活中十分常見, 他們對別人有極大的寬容,對自己卻十分嚴苛。

這個群體的人,是一種 逃避型人格,又稱 迴避型人格障礙,這是一種病態人格。

這種人格最明顯的特徵是自卑、逃避社交,對外界的排斥比較敏感,因為害怕受挫或失落,而不敢與人交往,或者拒絕接觸新事物、嘗試新挑戰。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 依附理論,是指一個人對一另特定他人的情感連結。

揭示出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一段段有意義的連結,無論是親子關係還是婚姻關係,或者職場關係,離開了依附,都容易走向分崩離析的地步。

要知道,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問題是疏離感+孤獨感,莫要讓自己最親密的人成為最陌生的人。

擁有這樣想法的人,其實體現了他背後的人格類型, 不願意麻煩別人,正是疏離型人格的典型表現。

在心理學上,疏離型人格是個體並不健康的一種人格類型,此類人格的典型特徵就是疏離人群,情感冷漠,不願意依靠他人做任何事情。這一人格的個體常常感情十分冷淡,對於周圍的一切事物和人的行為都沒有太大的興趣,只習慣性地處在自己的小圈子裡。

也許聽起來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為什麼心理學會把它設定為並不健康的人格類型?這就要從該人格的形成原因,和它對個人乃至社會的影響來來分析。事實上,當我們真正去思考疏離型人格的時候,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上面已經提到,疏離型人格的典型特徵是不願意麻煩別人,也不依靠別人完成任何事情,這聽起來似乎是個體獨立、自主性強的表現。但其實, 這樣的人格真正表現出來的是個體對他人的信任不足。

因為對身邊人沒有足夠的信任感,所以不願意麻煩別人;因為對社會和人際關係信任感不足,所以從來不依靠其他力量完成事情。

這樣的想法和人格,會表現出一種個體與他人的交往障礙,而障礙產生的原因,要追溯到個體的童年時期。

心理學上認為, 個體在嬰兒時期與母親存在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這種關係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被稱為「依戀」。

由於嬰兒與父母之間的相處是不一樣的,所以產生的依戀關係也有所不同,心理學者把它們分為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抗拒型依戀三類。早期的依戀關係,對個體後期的人格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安全型依戀的幼兒,在成長後多數成為樂觀積極的健康人格,而迴避型依戀和抗拒型依戀的幼兒,則會發展成多種類型的不健康人格,其中一種就是疏離型人格。

所以,疏離型人格其實是受到了個體早期依戀關係的影響,是由於與父母的依戀關係不健康發展導致的。

此類人格由不健康依戀發展而得,對於個體成長的發展也具有較多的消極影響。其中對個人,主要會產生以下三種不好的影響。

1.與身邊人消極交往,無法獲得真正的友誼

這一影響是於個體而言,最明顯的影響。疏離型人格的個體常常處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意麻煩別人。在與身邊人的相處交往過程中,也是較為消極的態度,抱著一種不信任的心理想法,疏離性地與別人客套,這樣的交往方式顯然是很辛苦的,自己感受不到交往的樂趣,身邊的人也無法感受到自己的真心。

所謂的友誼,在這樣的交往方式下只是表面功夫,個體根本無法獲得真正的友誼,也感受不到與人交往的樂趣。

其實這種人在我們身邊也並不少見,當相處雙方並沒有利益交互的時候,是最能體現真正交往態度的時候。注意觀察就能夠發現,有的人並不會主動與人交流,面對他人也常常是敷衍式的應對,在不必要的時候,更不會主動去麻煩別人或者幫別人的忙。

從他的每一個行為都能夠感受出來,他和其他人是完全不同的個體,是可以完全沒有聯繫的兩條平行線。這類人就是最典型的疏離型人格,不與他人和社會產生交集,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常常是獨來獨往的,跟身邊的人難有真正的友誼。

1/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