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移植手術的約一年半後,王凌(左)和宋傳獻第一次見面。 (受訪者提供)
(新加坡訊)曾罹患地中海貧血症的大馬男童在1995年赴新求醫,新加坡少女獲悉配型成功後,欣然同意捐獻血液母細胞。他們因此結下深厚情誼,30年來一直保持聯絡。
來自沙巴亞庇的宋傳獻在兩個半月大時,出現面色蒼白和嗜睡症狀,確診為嚴重的地中海貧血症,每個月都需要去醫院輸血,定期注射鐵胺。
他的父親宋紹興接受「8視界新聞網」採訪時透露,他在1995年6月帶著兒子赴新求醫,為了籌集醫藥費還賣掉了咖啡店,幸好為兒子尋得一線生機。

王凌(左)和宋傳獻(右2)去年11月在新加坡重聚。
捐獻者王凌當時只有18歲。她回想起接到院方通知說兩人的骨髓匹配時,自己毫不猶豫就同意了。雖然父母反對,但她仍然堅持。
同年9月7日,中央醫院血液學部門醫護人員從王凌的血液中抽取了50毫升母細胞,把剩餘血液輸回她的體內,之後把血細胞移植給當時沒滿5歲的宋傳獻。
由於兩人沒有血緣關係,這是世界上第一例通過抽取非親屬關係捐獻者的血液使患者痊癒的移植手術。
宋紹興說,如果沒有人捐獻,兒子的預期壽命可能不到15歲,王凌是兒子的救命恩人。
宋傳獻也很感謝王凌的善舉。他說:「因為這個疾病讓我們兩家人認識,雖然不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可是我當然知道是有它自己的原因。也很感謝王凌姐姐能夠把這個的骨髓捐給我,讓我能夠再次康復,也很感恩。」
王凌表示,捐獻血液母細胞並沒有對她的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她非常健康,還誕下兩個孩子。
她還說:「這只是舉手之勞,如果我沒有這麼做,日後肯定會感到內疚。」
現年49歲的王凌目前轉換跑道,進修老年學(Gerontology)課程。

在移植手術的約一年半之後,王凌(左)和宋傳獻(左2)第一次見面。
宋傳獻術後恢復良好,沒有發生排異或併發症,只是每年還需赴新一次接受複查,直到15年後被醫生宣告痊癒。
他說,雖然體力有限,但在其他方面與常人無異。他幫退休的父親打理照相館生意,兩年前與女友結婚。
王凌也受邀出席婚禮,但因有事無法參加,成為她的遺憾。不過,她送上了自己的祝福,看到宋傳獻現在成家立業,她感到非常欣慰。
從電話聯絡到通過社媒關注對方的生活,兩人在這30年里保持聯絡。兩家人一共見過四次面,有時是王凌和孩子去沙巴旅遊,有時是宋傳獻自己或和家人來新加坡。
他們最近一次見面是在去年11月。中央醫院周六(12日)下午舉行的造血細胞治療和移植項目(HCTTP)40周年紀念活動,將是他們的第五次相聚。
王凌表示,因捐獻而結下深厚情誼是命運的安排。

宋傳獻和妻子。
新加坡中央醫院表示,HCTTP推出40年來已進行了2200多例移植手術,每一例都代表著一個人重獲新生。
除了宋傳獻接受的全球首例非親屬關係血液母細胞移植手術外,中央醫院通過HCTTP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包括在2001年為一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和另一名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進行了全球首例非消融性臍帶血移植。
「從幫助地中海貧血兒童過上正常生活,到為血癌患者提供第二次機會,HCTTP在過去40年一直在默默地拯救生命。它所達到的每一個里程碑都不僅僅是一項醫學成就,而是人類毅力、科學創新和醫療專業人員堅定承諾的見證。他們將為曾經絕望的患者帶來希望,作為畢生的使命。」
新加坡中央醫院血液科高級顧問黃殷祺受訪時表示,造血幹細胞移植早年在治癒多種骨髓疾病和血癌患者方面具有革命性意義,如今已成為治療標準。
「我們非常感謝早年信任我們的患者,他們中的許多人現在是長期的存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