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幾天了,回去準備準備吧。」
這應該是所有人在醫院最怕聽到的話,相當於給患者判了「死刑」。
生老病死是都需要經歷的,只是到來時間的早晚,在死亡來臨前,人會經歷什麼?為什麼醫院的醫生好似知道病人會什麼時候去世一般,總能掐准那個時間點讓家屬儘早做後事準備。

一、病人將在一兩天內死亡,醫生是如何知道的?
其實人在臨終前身體會出現一些徵兆,醫生會根據患者身體的症狀以及各項檢查指標來判斷病人的預期壽命,主要是通過這3點。
一是檢查指標,臨終前患者的循環系統功能會逐漸下降,心臟無法正常供血,表現為血壓明顯下降,需要通過注射腎上腺素等讓血壓上升;血常規檢查也會出現異常,臨終前的患者多有重度貧血問題;
患者尤其各器官衰竭導致肢體末梢血液循環不暢,四肢的溫度會比常人要低不少,在臨終前軀幹部位的體溫也會明顯下降。

二是生命體徵,患者在臨終前會吃不下東西、反覆嘔吐,連藥物也吞不下去。生命末期的患者呼吸也會變得困難,甚至需要張嘴才能維持正常呼吸。還有些患者則會出現嗜睡、昏迷、思維紊亂症狀,大聲叫他也清醒不過來。
三是臨床經驗,經驗豐富的醫生結合以上2點基本就可以判斷出患者接下來的情況。

二、人在臨終前會發生什麼?真的有迴光返照嗎?
相信大家都在電視劇里看過這種情況,重病的人在某一天身體突然「康復」,但持續的時間很短,很快就會離世,這是為什麼?
這種現象被稱之為迴光返照,是指重病臥床的人突然意識清醒、恢復了自主進食,讓人誤以為已經康復了。這其實是體內的腎上腺素起的作用,其可分泌出髓質、皮質,其中髓質可以讓血壓上升、血管收縮、興奮心臟,皮質則可以抗病毒、抗炎症。
在即將離世時,身體會分泌出大量的激素來對抗死亡,這是身體最後一次應激措施。除了腎上腺素外,體內的三磷酸腺苷也會在臨終前大量釋放,給予身體巨大的能量。但無論是腎上腺素還是三磷酸腺苷的作用,都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在作用消退後就意味著生命走到了終點。

人在臨終時,會經歷這幾個階段。
瀕死期:這個階段身體的心腦肺等重要臟器功能會逐漸衰竭,此時如若搶救及時有望可以逆轉瀕死的過程。
臨床死亡期:腦幹呼吸中樞、心血管運動中樞功能逐漸減少、停止,表現為呼吸、心跳、血壓、脈搏停止。人的大腦缺血缺氧5~6分鐘內進行急救,有可能讓心跳復甦。
生物學死亡期:這是死亡的最後一個階段,全腦或腦幹的生命中樞出現了不可逆轉的損害、功能喪失。

三、權威研究:去世的10年前,身體就有信號
每個人都逃不開生老病死,尤其是在壽命關鍵期的10年時間裡,身體的衰老速度會明顯加快,各器官、組織功能也會有明顯下降。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多注意身體的表現,一旦出現異常要儘早關注,同時配合一些措施去延緩衰老的速度。
《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對6194名出生於1985~1988年的受試者進行了調查,在2007~2016年間對受試者分別進行了3次運動評估,其中包括步行速度、坐站能力、握力以及日常活動的困難度。
結果發現,步行速度下降會讓死亡風險增加22%、坐站能力下降會讓風險增加14%、握力差會讓風險增加15%、日常活動困難會讓風險增加30%。

而這些變化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出現明顯變化,尤其是在去世前的10年,受試者的坐站能力會明顯下降、去世前7年運動能力會明顯下降、去世前4年日常的活動會變困難。
具體來看看這三項指標究竟為何與壽命長短息息相關?
1、步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