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加西亞·馬爾克斯逝世10周年之際,他的代表作品《百年孤獨》也被網飛翻拍成電視劇。該劇播出後不僅引發熱議,文學改編也成為拉美文學傳播的新渠道。縱觀拉美文學的發展歷程,展現了拉美大陸從文化依附到獨立創新的軌跡,不僅豐富了世界文學的內涵,更為其他地區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今,拉美文學依然保持著強烈的社會關懷和文化探索精神,繼續在世界文學舞台上綻放異彩。
11月21日,《百年孤獨》改編劇放映問答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
「孤獨」是馬爾克斯的底色
加西亞·馬爾克斯出生於1927年3月6日,是哥倫比亞作家和記者,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1982年憑藉《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還有《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和《霍亂時期的愛情》等。2014 年4月17日馬爾克斯去世後,時任哥倫比亞總統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稱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哥倫比亞人」。
在馬爾克斯聲名大噪之前,他的生活並不一帆風順。作為「小鎮留守兒童」,他的祖父母對他的早期發展影響很大。「孤獨」是馬爾克斯作品中最鮮明的主題,並一直貫穿於他的整個創作過程中,他不止一次地向人們指出「孤獨」的癥結:用他人的模式來解釋我們的生活現實,只能使我們顯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們越發感到孤獨。
青年時期困苦的經歷賦予了馬爾克斯的作品更加深沉的底色。「寫書是一種自殺性的職業。」馬爾克斯在寫完《百年孤獨》 後的第一篇專欄中坦率地說。談到工作中的複雜性和挑戰,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他於1966年完成小說時,欠下了幾個月的房租,他又開始寫電影劇本,這是他在墨西哥生活期間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之一。
《百年孤獨》無疑是馬爾克斯最重要的作品,當書歷經波折最終於1967年6月在阿根廷出版時,銷量大獲成功,評論界讚不絕口,從此馬爾克斯一舉成名。1999年,它被法國《世界報》評選為20世紀100本小說第三名,此外還保持著最初以西班牙語出版的暢銷書紀錄。秘魯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稱《百年孤獨》是「我們的語言中最重要的作品」,智利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巴勃羅·聶魯達稱該書是「我們時代的堂吉訶德」。
馬爾克斯的成功之於文學的另一個意義,是將「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帶給了世界,這種風格將魔幻元素和事件運用到平凡而現實的情境中。根據馬爾克斯的說法,他的祖母是他「對現實的神奇、迷信和超自然觀點的源泉」。無論祖母說的話多麼奇妙或難以置信,她總是把它們說得好像是無可辯駁的事實。這深深影響了他的創作,在他的作品中,現實是一個重要主題。他談到自己的早期作品《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惡時辰》等都反映了哥倫比亞生活的現實,他擅長把最可怕、最不尋常的事情用面無表情的表達方式講述。
就如《馬爾克斯的一生》的傳記作者傑拉德·馬汀所說,當馬爾克斯完成《百年孤獨》時,他已經煥然一新,「他寫下自己的不幸,因為他的不幸即將結束。」近60年後的今天,這個故事被改編成電視劇,同樣大獲成功。網飛的數據顯示,該劇在該平台播放率最高的非英語作品中排名第三。哥倫比亞《時代報》以「《百年孤獨》首映:加博(馬爾克斯的愛稱)和黃蝴蝶飛上銀幕」來報道,稱「這是一條充滿坎坷和批評的道路,該平台將把馬爾克斯征服世界文學的魔幻現實主義帶到190個國家」。
在現實中,馬爾克斯曾斷然拒絕將《百年孤獨》影視化,但他的兒子羅德里戈表示:「我父親在世時曾說過,如果《百年孤獨》能用西班牙語在哥倫比亞拍攝,也許他會考慮。」然而,這些都已經不重要,正如《百年孤獨》劇集的首映禮已經成為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一場文化盛典,該劇導演蘿拉·莫拉在接受哥倫比亞《觀察家報》採訪時表示,她試圖「在圖像中捕捉小說的詩意之美」,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的新讀者將走進小說中,尋找心目中的「馬孔多」。
紮根拉美大陸,連接現實與奇幻
拉丁美洲文學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深邃的文化內涵,在世界文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前哥倫布時期的神話傳說,到當代備受推崇的魔幻現實主義,拉美文學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拉美文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前哥倫布時期的原住民文學,如瑪雅文明的《波波爾·烏》等神話文本。在殖民時期,拉美文學主要追隨西班牙文學的美學傳統,特別是16世紀的巴洛克風格。隨著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和拉美各國獨立運動的興起,拉美文學開始孕育獨特的敘事特徵,並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埃斯特萬·埃切維里亞將法國浪漫主義引入阿根廷,為本土文學注入新的活力。1845年,阿根廷教育家、後來曾當選總統的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創作的《法昆多:文明與野蠻》圍繞「文明」與「野蠻」、「城市」與「鄉村」、「歐洲文明」與「拉丁美洲」等概念展開敘述,映射出19世紀初的阿根廷社會,設想了現代化的前景,這部作品成為拉美文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進入20世紀,拉美文學呈現出更為豐富的面貌。委內瑞拉政治家、作家羅慕洛·加列戈斯的代表作《堂娜芭芭拉》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委內瑞拉經歷的社會經濟改革,即文明與野蠻、進步勢力與保守勢力的鬥爭,具有現實主義特點,擴大了拉美文學的影響力。
此外,20世紀20至40年代,先鋒派運動從墨西哥蔓延到阿根廷。當時的先鋒派文學作品主要表現在詩歌和小說中,內容多以城市生活為主,寫作技巧上多運用內心獨白、夢幻和意識流等手法,關注拉美大陸和民族的命運。也是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一批先鋒派詩人,如秘魯詩人塞薩爾·巴列霍、智利詩人維森特·維多布羅和聶魯達等。20世紀中期,拉美文學迎來了真正的黃金時期。阿萊霍·卡彭鐵爾將超現實主義和本地化融為一體,創立了「奇幻現實主義」,為魔幻現實主義奠定基礎。秘魯作家何塞·馬麗亞·阿格達斯的大部分作品和墨西哥作家胡安·魯爾福的《佩德羅·巴拉莫》分別從秘魯和墨西哥的視角展現了本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