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我者,好英雄也,真知我也……我死,清廷亦隨之亡矣」!

這句痛心疾首的遺言,是封建王朝的「末世孤臣」良弼在臨死之時,發出的感嘆,同時也預示了接下來清朝的命運。
沒成想就在他去世後不過半月時間,大清就亡了,那麼,良弼究竟和大清朝的興亡有著怎樣的關聯?他的預言是巧合還是早已定下命數?

亂世忠臣
良弼1877年的成都,姓愛新覺羅,雖說出身滿清宗室,但是按照血統來講,不是近親,在加上所處支系的族籍被革,所以在早些年時候,他生活的並不容易。
據新京報在2011年6月22日發布的資訊中,可以了解到在良弼年幼之時,當時家道中落,在其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全靠著母親一人拉扯長大,母子二人相依為命,也經歷了不少的磨難。

不過也到底說是帶有皇家血脈的,路子還是比一般平民百姓的多,也更容易能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
在 1899 年,年僅 22 歲且各方面條件都合適的良弼,有幸被選中得以遠赴日本留學,這對於良弼來講無疑是件大好事。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能夠出國留學,接觸國外先進的思想和技術,是極為難得的機遇,他滿懷憧憬地踏上異國他鄉的求學之路,期待著能為自己的國家帶回有用的知識和理念,為自己的未來和國家的命運開闢新的道路。

當時良弼就讀的院校是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在那裡,他勤奮刻苦,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養分。
四年之後,良弼學成歸來,躊躇滿志的他直接投入到軍事方面,憑藉著在國外所學的先進軍事理論和自身的卓越才能,短短几年間,良弼就因為表現優秀,在軍中層層高升。

等良弼在軍事方面站穩了腳之後,便果斷上奏摺,表示可以仿照日本參謀部,建設清朝自己的軍咨府。
這一具有前瞻性的提議,經過深思熟慮,得到了允准,於是,他也順理成章地擔任軍咨使,肩負起更為重大的責任。

在晚清年間,不論是官場還是皇家宗室子弟,基本上都呈現出一種烏煙瘴氣的風氣,貪污腐敗、奢靡享樂之風盛行,其中更是出現了不少的紈絝子弟,整日無所事事,只知吃喝玩樂。

而良弼跟他們的風氣截然不同,他為人簡樸上進,不追求物質的奢華,一心專注於國家的發展和民眾的福祉,他忠心耿耿一心為國為民,難得的是他是有真才實學的。
他努力在混亂的局勢中尋找著救國的道路,試圖以自己的力量力挽狂瀾,只可惜生在了這樣腐朽沒落的朝代,儘管他有著滿腔的熱血和抱負,英雄也難有用武之地。

他一心報效祖國,奈何一人之力怎可抵萬軍,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良弼的清廉和自負,也給他招了不少的仇家。
那些沉迷於享樂和私利的人,對他的正直和抱負虎視眈眈,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
據文摘報在2016年10月29日發布的文章中得知,良弼是滿清貴族中少有的軍事人才,像是清朝改軍制度、練新兵、立軍學等軍事活動,都少不了有良弼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