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的父母自己當年沒考上北大清華,自己有了孩子,會特別執著於讓孩子考北大清華。
有的父母執著於名校,有的父母執著於讓孩子當醫生、公務員、教師編之類的「鐵飯碗」。
電視劇《如果奔跑是我宿命》中,陳小藝扮演的媽媽趙秀麗把自己人生所有的期待都放在兒子若軒身上。
當兒子車禍去世後,她又把這份沉重的期待放在有楊超越扮演的女兒若華身上。
女兒因為擔心媽媽,就把媽媽一起帶去北京上學。
可是媽媽先是攪黃了女兒在北京的戀愛和工作,因為要逼著她回老家。
然後她又逼著女兒考公務員。
若華坐在考場裡,眼前一片模糊,反胃、噁心、想吐等各種考試焦慮症出現。
她的腦海中反覆浮現著弟弟的臉,似乎在說:「姐姐,救救我。」她才真正意識到過去若軒所經歷的痛苦。
之前她在電腦上曾發現,弟弟車禍前錄下的遺言視頻。
若華快要崩潰了!
她意識到原來若軒就是這樣去世的,他不堪母親的重壓崩潰了,現在輪到了自己崩潰了。
像趙秀麗這樣的父母,他們因對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不滿意,內心的執著太深太大,心理扭曲,所以看不見孩子;
只把孩子當成滿足自己的工具,用孩子的生命去補償自己的人生。


那如何能避免這種家庭悲劇,親子間的傷害呢?
第一步:父母要有覺察。
對自己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要有一定的覺察。對自己的情緒、認知、需求和行為要有所覺察。
只有充分地認識自己的父母,才能夠進行自我成長。
第二步:父母的自我改變。
收回在孩子身上的投射,收回在孩子身上的過度補償,收回在孩子身上的過高期待;
好好療愈自己的創傷,同時回歸自己的需求上來,學會自我滿足。
你小時候如果玩得太少,幹活太多,就學會讓自己多遊戲玩耍,多偷偷懶。
而不是為了讓孩子玩,拚命為其包辦一切,承擔一切。
你喜歡漂亮衣服,就給自己買,而不要借著給孩子買漂亮衣服滿足自己的內在小孩。
你想補償自己小時候沒有上興趣班的缺失,就自己去報班上課、學習、體驗;
而不是給孩子報一堆自己想上的興趣班,逼著孩子學習,然後罵孩子不努力不上進。
你想考北大清華,想過好的生活,自己的夢想自己上,自己願望自己的買單;
不要逼孩子,讓他替你完成你那些未完成的夢想。
放過孩子,就是放過自己。
第三步:看到自己孩子真實的樣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你自己小時候和你孩子小的時候是不一樣,彼此的需求也是不一樣。
不要透過自己曾經的陰影去看你和孩子。
去看到你的孩子真實的樣子和需求,孩子想要一個蘋果就給他一個蘋果,而不是你自以為是的給他一車水晶梨。
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用平等、尊重、真實的姿態和孩子溝通。
唯有如此,才能終結有毒的養育方式,享受流動輕鬆的親子關係,養育出內心有愛,外在輕盈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