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想像一下——
一個女孩因為媽媽的補償心理,從小被媽媽過度寵愛著長大,什麼家務活都不用干,一直過得很輕鬆快樂。
但同時她的母親也一直在用行動和語言告訴她,等到她有一天進入婚姻,她的人生就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輕鬆快樂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要工作、要育兒、要承擔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家務,她的生活會變得又苦又累。
如果你是這個女孩,你長大後會怎麼樣?可能不會選擇進入婚姻對吧?
或者進入婚姻以後,多半過得會不幸福。
因為一方面她從小訓練得少,可能承擔家務,做事的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她又認為女人就是應該工作、家務、育兒全部兼顧的,而她卻做不好,自然生活會很累,自我挫敗感極強。
當然,也可能這個女孩會從媽媽的經歷里學到相反的東西;
或者她沒有傳承媽媽告訴她的認知,她通過自己學習,以及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發展出自己獨立的認知。
於是她有了認知上的新突破——
我不要像我媽媽那麼累,作為女人我要有不一樣的活法,我要找一個能夠一起分擔家務、育兒的丈夫。
並且她能按照這樣的認知去規劃自己的生活。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女兒當然有,但並不多。
大多數女兒因為和母親同一性別,母女之間羈絆很深,對母親的認同感也更強,於是受母親不良認知的影響也更深。
甚至很多女兒需要花費一生的時間才能擺脫母親帶來的這種影響。


蕾女士的故事,讓我想起另外一個來訪者的故事,也是位中年女性,我們叫她「曉曉」吧。
曉曉是父親家族裡唯一的女孩,也是家裡三個孩子中唯一的小女兒。
父母和兩個哥哥都很寵愛她,從小到大家裡什麼活都不讓她干,什麼事情也不用她自己操心。
原本無憂無慮,天真浪漫的她,在22歲大學剛畢業時認識了一個男生;
談了兩三個月戀愛後閃婚,生活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婚原本應該是快樂的。
可是新婚第一年,作為家庭主婦的她因不擅長做家務,也不會做飯,以及為人處事上的笨拙和低情商而被婆婆和丈夫嫌棄、挑剔和打壓,心中極度苦悶和委屈。
第二年,她懷孕生女,又因為經常被公婆和丈夫嫌棄帶孩子帶不好,加上育兒的瑣碎和壓力,她陷入產後抑鬱。
想離婚的她和父母說,卻被父母反覆勸說為了孩子要忍耐,要手腳勤快多做事。
她當時怪父母哥哥在自己小時候只知道一味寵愛,卻沒有好好教她做人做事的本領,讓她婚後吃了這麼多苦。
她還發現父母哥哥們並不是真的愛自己,因為她想離婚時,娘家人並不支持她,不會給她撐腰,他們害怕她會成為他們的負擔。
於是,等到曉曉女士的女兒長到4、5歲左右,為了避免自己婚後吃過的苦受過的罪,女兒也要經歷一遍,她開始訓練女兒做家務;
與人相處上也要求孩子要得體大方,成熟機敏,孩子做不好時她會嚴厲批評,對孩子要求極高。
因為她對女兒的教育比較嚴厲和強勢,女兒小時候雖然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媽媽親生的,但總體上還算乖巧聽話。
可到了青春期,女兒開始變得叛逆頑劣,開始激烈地反抗母親。
母女之間經常發生爭吵和衝突,母女關係差到沒法在一張桌子上吃飯。
我們想像一下,有一天等這位女孩長大之後,也做了母親,她對自己孩子,尤其是女兒的教育會是怎麼樣的?
很可能和她的母親曉曉女士完全相反,為了彌補自己童年被愛的缺失,她很可能對自己的女兒會過度保護,過度寵愛。

通過這兩位女士的故事,我們可以發現—— 童年的創傷如果沒有覺察和療愈,這種家族創傷便會代代相傳。
過度嚴厲的母親養出缺愛的女兒,缺愛的女兒為了彌補童年匱乏,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內在小孩,過度寵愛自己的女兒;
被溺愛的女兒長大後,因無能遭受各種生活挫折和毒打;
為了孩子不重蹈覆轍,又成為了一位過度嚴厲的母親,然後養出童年缺愛和匱乏的女兒。
A和-A是一樣的,把眼前真實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內在小孩,無論對孩子是過度嚴厲還是過度寵愛都一樣有問題。
尤其是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了過多自己的負性情緒體驗時,問題尤甚。

還有一種補償心理是父母將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自己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