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孩子養成故意裝傻聽不見他人說話溝通習慣,建議家長在孩子「聽不見」的時候轉換方式,比如輕撫孩子的肩膀告訴Ta「我有件事需要和你商量」,又或者讓孩子正視自己、自己也蹲下身子正視孩子,在雙方的對視下家長可洞悉孩子的情緒,從情緒里發現並轉化問題的處理方式。
5、放任孩子做事不遵循規則
規矩雖有的時候束縛得讓人喘不氣來,但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矩地做事也很難發展得長遠,如果孩子完全隨自己地拿零食、看電視、玩玩具,看起來很適合孩子獨立成長的自由范兒十足,但有些零食、有些電視、有些玩具不一定適合孩子,比如辣條零食、恐怖電視以及不符合年紀的危險玩具。

這些危險如果放任孩子隨意去安排,有害孩子健康不說在完全放任下也很容易養成自我性格,如果孩子小的時候喜歡到櫃檯隨意拿吃的,那麼到了8歲後就可能不打招呼地把超市「當成自己的家」隨意拿放,此時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占為己有」, 規矩本質是為了維持秩序而非束縛、有秩有序才是做事該有的態度和過程。
6、放任孩子喜歡使小性子習慣
孩子小的時候翻個白眼、說話傲慢無禮或是可愛,但翻白眼和說話傲慢無禮到了三、四年級的時候就會嚴重影響社交能力,而孩子的傲慢舉止通常都是在模仿他人的試探階段,比如一句罵人的口頭禪,若家長認為孩子這句口頭禪好笑或者置之不理,就會讓孩子形成「我可以這樣說」的尋常認知。

也就是說,當孩子耍性子、有模仿試探行為的時候家長要及時讓孩子清楚自己的行為,比如家長在說一句不雅的口頭禪第一次被孩子模仿時,家長要及時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並主動說「對不起,我說錯了」,要讓孩子深刻意識到「這句話不能這麼去說」,說話雖不像課文那樣規矩但也不是什麼話都能說,只有讓孩子自己意識到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才能有著讓人聽著舒服的說話方式和動人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