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沉默一天後,晚上,小梅向大劉說了下面這番話:
「現在有空嗎?」我想和你談談。 「你知道我為什麼不說話嗎?因為我無話可說了。」 「當我聽到你反駁會讓我覺得不被理解、很難受。」 「我現在最大的希望是:你以後反駁我的時候,稍微聽一下,想一下這樣做會不會讓我難受。」
這番話有效表明了自己的邊界,大劉之後幾天減少了反駁次數。
雖然沒能完全改變,但小梅這樣表達出來,心裡好受多了,大劉也慢慢意識到自己的說話方式有問題。
如今聽到小梅說「能不能少說兩句」,哪怕是在閒聊,他都會審時度勢地閉嘴。
試想一下:要是小梅沒有設立邊界,捲入到大劉的觀點裡,一定會演變成「針尖對麥芒」。
各抒己見非要把對方說服,越說越不服氣,各自黑臉不歡而散。

寫在最後
溝通是雙向過程,並非一方改變就足夠。
作為被反駁者,我們有所預判,能正確應對;
而作為反駁者,如果你意識到了自己在溝通中的這個問題,想尋求改變。
那麼可以嘗試「換位思考」來改善溝通效果。
也就是說,先在腦海中讓自己形成一種觀念:
「同一顆球,我看是黑色,別人看是白色,或許我們都是對的。
與其否定對方、證明自己,不如去了解對方為什麼會覺得球是白色。」
想知道自己的話能不能被對方接受,也可以從「有沒有換位思考「的角度來檢驗。
我說的話真的能幫助到TA嗎? 我有沒有理解清楚TA的意思? 如果我是TA,我會想要聽到怎樣的話?
不斷練習之下,人會越來越敏銳於識別彼此的差異。
由此,慢慢地發展出真正的共情和理解。
溝通才從單向的輸出,變成雙向的滋養。
當溝通能發揮應用的功能,自我得到表達和看見,
關係便能飽滿起來,變得溫暖而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