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劉觀察著父母的人格特點和溝通方式,經歷著鏡像化人格塑造——
通過模仿照料者,來塑造自己的一切。
耳濡目染、日積月累之下,大劉也習得了「反駁」這種表達方式。

第二,用反駁來轉移內心的焦慮。
由於很少從父母處得到正向反饋,大劉內心充滿了被攻擊、被否定、被挑剔的焦慮。
同時,作為被反駁者,他的內心很矛盾:
一方面,他強烈需要得到肯定;
另一方面,為了轉移焦慮,他習慣否定別人,以免被別人攻擊否定。
有一次,大劉反駁了老師,老師肯定了他的反駁,誇他有主見。
這讓他感到:否定別人,不但可以轉移焦慮,也可以得到肯定。
竭力維護自尊的願望,在那一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從那以後,他開始把「反駁」當成了一種獲取尊重、解決焦慮情緒的心理策略。
但問題在於,很多時候大劉變成為了反駁而反駁,不分情況和場合。
在小梅和大劉的日常相處場景里,小梅因為頻繁被反駁而拒絕溝通時,大劉的焦慮捲土重來;
他越想通過反駁緩解焦慮、獲得尊重,小梅越反感、不想理他。
結婚才3年,他們就進入了一個「無話可說」的怪圈。


照這樣看,反駁是一種幼稚、原始的互動方式。
反駁者適應不了現在的關係,身邊人也長期受到困擾。
如果你的伴侶、父母、朋友是反駁型人格者,要如何應對呢?
首先要意識到:他們會讓我們感到挫敗。
因為對方無法作為我們的情感容器,給不出多少共情,挫敗難以避免。
但如果我們是內核更穩定的一方,想要改善溝通,一個有用的方法是:
使用一些溝通技巧,比如設立台階、表達感受、重複對方立場。
其實我老公,在日常交流中也會呈現一些反駁者的習慣模式。
前不久某個白天比較閒,我就出門逛街去玩了;
回家卻接到加班任務,便跟老公抱怨:「好煩啊,這麼晚還要工作。」
老公反駁我:「還不是因為你在外面玩了一天,工作才做不完。」
如果按照以前的情況,我可能為自己辯駁:「白天沒工作我才出去玩,只是到了晚上才來了任務。」
那他會接著繼續指責我:「你就是玩心重。」
這次我換了種方式,先順手給他戴一個高帽:
「沒辦法,我確實不像你,一天24小時都能工作,不休息一下我會累死的。」
這個方法叫做「設立台階」。
先軟化了老公的指責和攻擊,他也會按照我設好的「台階」走下來。
果然,老公聽完後口氣就軟了一些:「我也不是一天到晚工作,累了也會休息的。」
我說:「確實,人都是需要休息的,我今天也是因為覺得想放鬆,才出去玩的。」
這裡,就是用表達感受對話,讓對方意識到:
我的壓力有點大,需要休息。
緊接著,我說:「其實你剛剛的意思是,感覺到累的時候是可以休息的,對嗎?」
這個觀點是老公剛提的,他再提出否定,就是在打自己的臉。
之後我再出門逛街,他問起來,我就說:
「累的時候休息,不累的時候工作,這是我跟你之前達成的共識呀,不是嗎?」
先設立台階,表示尊重對方的意見;
再表達感受,讓對方同情我的脆弱;
最後重複對方立場,讓他放棄辯論、避免前後不一致。
這樣一來,不需要費太多口舌,就能得到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如果我不這樣做,不認同他的反駁:「我哪有在外面玩一天?」
接下來,我就要面對更多、更刁鑽的反駁,毀了好心情不說,還會引發爭吵。
但如果,即使用對了方法,對方還是堅持槓。
那麼你就要意識到:面對不願意改變的人,費嘴皮子一遍遍糾正是沒用的。
比起為別人的改變負責,
不如把關注放在自己的感受上,設立邊界,促進對方反思。
就像小梅和大劉閒聊的時候,他常常說一些不過腦子的話。
小梅追星時感嘆幾句「某某明星好帥」,大劉會反駁:
「哪裡帥了?」 「好醜的髮型」 「你品味真差」......
小梅表達過好幾次自己不愛聽,他都沒往心裡去。
有一次,小梅被反駁幾次後,索性不說話。
無論大劉假裝無事發生也好,反覆試探她的態度也好,
心裡的火氣消下去之前,她都不願意繼續這樣交流。
因為她意識到:繼續跟他爭辯下去,心情毀了不說,早晚也會覺得聊不來、過不下去。
但大劉除了愛反駁,其他方面都挺好的,她願意給出一些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