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好不好,吃頓飯就知道了

2024-06-15     玉兒     反饋

製造鬆弛感,讓孩子樂於吃飯 同樣是和孩子一起吃飯,從心悅和爺爺的不同態度中,我們會發現: 心悅的控制,有一個明確目的——糾正孩子的挑食。 這意味著,心悅先給孩子貼上了「挑食」的標籤。 她原本是想反覆提醒孩子:「不要挑食。」 但這種貼標籤,卻是向孩子傳達一個暗示:「你很挑食,你總是沒法好好吃飯。」 飯前心悅做的一系列思想工作,看似是支持孩子,但其實也是在傳遞暗示: 「我不相信你能好好吃完一碗飯,所以我要提前提醒你。」 而心悅接下來的一系列督促,進一步加深了暗示,給小淼植入一個根深蒂固的認知: 媽媽堅信我沒法好好吃飯,一直在向我強調「挑食」,我就得當個「挑食的孩子」才符合媽媽的期待。 因此小淼傾向於捕捉更多符合「挑食」的訊息,不知不覺做出一些順應,最後「挑食」真的發生了。

而爺爺的鬆弛態度,沒有對小淼施加任何暗示。 他從給小淼貼標籤,不說小淼是個「挑食的孩子」,也不干預「挑食」。 只是用一些有感而發地行動,讓小淼完整地看到「食物有多豐富多彩」。 番茄怎麼結果、農田怎麼生長、一顆蔬菜可以有多少種味道、做一盤炒蛋需要哪些步驟……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讓孩子和吃飯這事「打好關係」, 關鍵就在於,引導孩子和食物建立更深的連結。 這同樣是在教育孩子: 認識到自己也是農作物生長過程的一分子,摘哪顆、剪哪條、吃哪個,自己都是有參與感的。 這給小淼植入一個認知:我是「吃飯」這件事的主人,不用別人給我貼標籤, 我自己可以決定自己怎麼吃,吃什麼。 爺爺關注吃飯這件事本身,他的狀態很鬆弛、很舒服、很有趣; 我也關注吃飯這件事,放下心理包袱,全然感受吃飯的鬆弛、舒服、有趣。

「飯霸」孩子,都有自己的自主權 為什麼,面對心悅和爺爺,孩子差別那麼大呢? 這其實是因為—— 心悅的控制和爺爺的鬆弛,背後有著不同的深層動機。 在心悅的家庭里,「吃」是母親與孩子權力鬥爭的焦點。 心悅自己就很挑食,小時候她的父母不准她吃很多東西,用禁令壓迫她,讓她深感挫敗。 幼年的她,感到自己在父母面前沒有一丁點權力。 長大後,為了補償沒有權力的自己,她要在親子關係里占據權力高位, 通過指揮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來獲得控制感。 她給孩子的暗示,就是在無意識地「發號施令」; 她之所以貫徹控制態度,也是為了左右吃飯的主導權。 而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想控制自己,還是真的關心自己,他其實都能感覺到。

因為孩子培養健康獨立人格的過程,需要依靠一定的吃飯主導權來完成。 比如:能夠決定自己下一口吃什麼;能決定吃飯速度;能決定吃飯時候的姿勢…… 孩子對吃飯有一定掌控感,意識到父母雖然愛操心,但不阻礙自己形成獨立人格,就會願意配合父母。 孩子對吃飯沒有掌控感,父母的權力願望,和孩子的獨立願望產生衝突時, 就會變成「你讓我吃,我偏不吃」、「你不讓我吃,我偏要吃」。 這是孩子在用和父母對著乾的方式,來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 而在爺爺面前,「吃不吃」不是權力鬥爭的重點。 爺爺尊重小淼的吃飯方式,沒有在餐桌上掀起權力鬥爭,只傳達了一種願望: 「我相信你餓的時候,自己會知道吃的」。 這意味著:小淼的獨立性,沒有在吃飯這件事上被爺爺撼動。 小淼有權力決定自己吃什麼、不吃什麼、怎麼吃,哪怕挑食也不會被捲入權力鬥爭。 他的內心就會油然感到:跟爺爺一起吃飯,我很舒服。 在這種感受的前提下,當爺爺表達一定程度的管控: 炒蛋要吃乾淨、吃完飯要自己洗碗…… 小淼知道這些管控不是為了滿足爺爺的權力需要,而是為了教他怎麼更好地吃飯。 才會願意聽進心裡,並從「好好吃飯」這件事上獲得滿足。

寫在最後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 尊重孩子感覺,促進孩子成長,其中一個關鍵在於: 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是否有被充分地尊重。 很多時候,我們操心孩子營養跟不上,過分管控,反而給孩子平添很多壓力。 上面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 「飯霸」孩子,是在權力鬥爭之外的鬆弛態度里養成的。 而除了吃飯,生活中其他細節:走路、睡覺、學習、做事…… 父母都需要退一步,給孩子一定自主權。 不把親子關係變成「戰場」,而是讓孩子在放鬆的狀態下與萬事萬物進行連結。 這樣的相處之道,才是真正能支持到孩子的養育環境。 「在看」+「轉發」尊重孩子,讓他們輕鬆自在地與世界交手吧

上一頁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