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挨打時若有這兩種表現,家長再生氣也要忍住,不要再動手了

說起兒時的記憶幾乎很少有不挨打的童年,挨打也仿佛成為了我們童年淘氣的標誌,但挨打並不是好的記憶,它會戳傷一個人的自尊心、也會留下較深的心理陰霾,尤其是童年經常挨打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往往有著難以釋懷的心理自卑感。

而現實中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很多家長比較懷念的都是那抱在懷裡咿咿呀呀的幼時階段,孩子一大仿佛渾身上下都透露著惹人嫌的淘氣模樣,面對孩子的各種挑釁很多家長都會走向「打罵教育」,主要是因為打罵教育有著可以讓孩子暫時性乖巧一些,但打罵教育絕非讓孩子安靜良方。

打罵教育之所以會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還是因為恐懼和害怕揉搓了孩子的銳氣,孩子沒有安全感自然選擇妥協、以示弱的方法暫時安靜下來,如果孩子長時間生活在害怕家長的小心翼翼環境里,對孩子成長的性格包括心理都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
有個朋友是出了名的脾氣躁,尤其是生了孩子之後遇事就會情緒激動亂發脾氣,每次孩子一做錯事就是情緒激動地大發雷霆,孩子不願意洗頭哭鬧時朋友直接拿著浴霸往孩頭上淋水,孩子得不到東西就哭鬧無理時朋友會打到孩子不哭為止,寫作業不認真直接罰站、罰寫,又或者不完成作業不准睡覺。

在朋友野蠻粗暴的教育下,她的孩子看起來好像很聽話、但性格內向的背後也有叛逆到心慌的反擊,這件事發生在不久之前的某個星期五,那天孩子拿著考試卷回家朋友一看成績不理想就開口嘮叨,話還未說幾句孩子就摔門而去、再回家時就是腿部帶著傷的模樣,原來孩子是因為離開家的跑姿過快和路邊的障礙物撞上了。

那一刻,看著自家孩子身上的傷痕朋友也是真的心慌了,好在一切平安就是幸運,打罵教育就像是飲鴆止渴一樣,看起來像是解決了眼下的問題實際是將問題演化得更加糟糕,等到矛盾積攢過多的時候一旦爆發就很難控制得住,並且打罵教育對孩子成長的負面影響頗深。
如果孩子挨打的時候有以下這兩種表現,說明孩子的心理已經變得負面糟糕,家長哪怕再生氣也要忍住不要再對孩子動手了:
1、被教訓時一聲不吭地低著頭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成長個體、他們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性格差異,而性格往往是最真實的心理狀態反饋,對於性格內向且自尊心還比較強烈的孩子,他們在面對打罵教育的時候往往表面上看起來不會有太過激的反應,但是內心的自尊心卻讓孩子的脾氣顯得倔強,尤其是不滿和委屈的情緒會放在心裡難以疏散。

等到時間一長孩子受到的責罵更多、壓力更大的時候,孩子就很有可能做出一些衝動的行為,而這些過激的行為往往就是孩子和父母抗議的直接表現,也就是說如果孩子被打罵的時候他們一聲不吭地低著頭,父母千萬不要樂觀地認為孩子就是知道錯了,因為低著頭的孩子往往是帶著自卑又倔強的尊嚴。

如果孩子的自尊心比較強再加上內向性格的影響,他們往往在遇到某些事情發生的時候,不會去溝通、而是憋在心裡讓自己更難受,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不和孩子多溝通交流而是繼續批評教育,不僅會將和孩子溝通的這條親子橋樑斬斷,還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更加負面、甚至用消極的方式去和父母抵抗。
2、孩子對家長的抗拒意識很強
內向的性格會讓孩子更維護自己的自尊,若孩子對家長的抵抗意識非常強,則說明孩子非常不滿父母的參與和教育行為,這種抗拒意識和孩子被教訓時一聲不吭地低著頭的表現,不同的是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會通過過激的方式做抗爭,而這種抵抗並非是孩子的脾氣太急躁,而是長期在嚴格的批評教育下有太多的心理負擔,在家長打罵教育持續不斷的輸入下,給孩子帶來的就是壓抑情緒的出口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