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量增加4200噸:日本海自新獲大鯨級潛艇,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2024-03-15     駱鵬紀     反饋

根據日本《共同社》的相關報道,前不久日本神戶市兵庫區的三菱重工神戶造船廠里,舉行了一場慶祝日本海上自衛隊「大鯨」級潛艇三號艇「迅鯨」號服役的典禮儀式。如今服役後,「迅鯨」號潛艇將會部署在神奈川縣的橫須賀市橫須賀基地,執行各種軍事任務。那麼作為日本最現代化的潛艇,「大鯨」級潛艇的戰鬥力究竟如何?

▲「大鯨」級三號潛艇「迅鯨」號,圖片來源:網絡

2020年的11月,日本「大鯨」級潛艇的一號艇「大鯨」號建成下水,它的下水在當時也為日本海自賺足了眼球。因為「大鯨」號的外形呈現出明顯的「雪茄」型特徵,這是「大鯨」級潛艇的一個顯著特徵。「雪茄」型潛艇與傳統的「水滴」型和「鯨魚」型潛艇有明顯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在拉長版水滴形潛艇的上半部分,增加了一段梯形的上層結構。這種設計相比於傳統的水滴形設計,在簡化加工難度的同時,還能在明顯不增加排水量的情況下增大潛艇的內部空間,可謂是日本現在最為青睞的潛艇外形設計。

日本二戰後第一艘具備雪茄型外形特徵的潛艇是「親潮」級,該款潛艇於1998年開始開工建造,至今仍在服役。此後的「蒼龍」級潛艇也沿用了這一外形設計。早期的潛艇之所以與現在不同,是因為當時潛艇需要適應「三分水下、七分水上」的應用特點,於是艦首呈現出明顯的傾斜破浪體設計。這種設計的好處在於能夠讓潛艇在浮出水面時獲得10節以上的高航速,比如二戰時期的德國U型潛艇就是這種外形。U型潛艇在水下時,速度往往只有幾節,但到了水面航行速度反而大幅提升。

▲德國U型潛艇,圖片來源:網絡

二戰後期大型潛艇聲吶已經開始出現並得到了迅速發展,受到其影響,潛艇的外型特徵也發生了變化。潛艇不再是「特種軍艦」,而是真正的水下力量,因此艦炮也隨之取消。為了在潛艇艇首安裝大型聲吶,不得不將其設計成了「小平頭」。這種潛艇的外形和抹香鯨非常類似,因此也被稱之為「鯨魚」型潛艇。日本海自的「朝潮」級潛艇就是這樣的設計,當時「朝潮」級潛艇的艇首需要安裝AN/SQS-4聲吶,因此大膽嘗試了這一構型。不過「鯨魚」型潛艇的水下航速雖然獲得了一定提升,但是仍沒有達到理想境地。

隨著美國在「鸚鵡螺」號實現了潛艇核動力上艇,動力問題的解決讓美國開始思考,究竟如何才能實現潛艇的水下高速度。在潛艇的外型改進方面,美國率先在「大青花魚」號上做出了嘗試,並論證了「水滴」外形潛艇的可行性。在測試中,「大青花魚」號甚至跑出了33節的水下速度記錄。不過蘇聯人也很快迎頭趕上,「阿爾法」級甚至跑出過41節的速度,可謂技驚四座。於是「水滴」型潛艇在當時很快成為了風尚:紡錘體的艇首、束縛的中部和尖刺一般的尾部,很快成為了當時理想潛艇的設計標杆。

▲「汐潮」級潛艇有明顯的水滴型外型,圖片來源:網絡

日本自然不甘落後,於是在「渦潮」級、「汐潮」級、「春潮」級前艇身上都採用了這一設計。但是因為加工難度較大、成本過高,且外型不利於安裝弦側聲吶等原因,「水滴」型設計在70年代後期逐漸落伍。雖然美國在「洛杉磯」級、「俄亥俄」級以及「海狼」級上都採用了拉長的水滴形設計試圖解決困境,但終究難以抵擋其被「雪茄」型設計徹底替代的命運。「親潮」級、「蒼龍」級、「大鯨」級於是都採用了這一外形設計。因此簡單回顧歷史,就能發現「大鯨」級必然是日本二戰後重新獲得潛艇發展以來,集成所有尖端技術而撮出來的最新產物。

在排水量方面,「親潮」級潛艇的排水量僅為2750噸,「蒼龍」級為2950噸,而「大鯨」級甚至可能達到水下4300噸以上。大幅增加排水量,使其能夠安裝許多本不屬於常規動力潛艇的裝備,比如核潛艇使用的泵噴推進。「大鯨」級的動力為兩台川崎重工生產的12V25/31S柴油機,發電量比「蒼龍」級高出了25%以上。它所使用的鋰電池,也比傳統的鋰電池能量密度高三倍以上。再加上快速充電的技術在不到100小時的時間裡「大鯨」級就能滿電,然後再水下持續運行10天左右的續航。另外,蒼龍級上曾經試驗,但並沒有裝備過的潛艇魚雷防禦系統,ZQQ-8型聲吶以及18式魚雷都是「大鯨」級的標配。

▲「大鯨」級一號潛艇「大鯨」號,圖片來源:網絡

由此不難看出,「大鯨」級已經是日本常規動力潛艇的最強者了,而且在建造速度上日本也並不緩慢。目前「大鯨」級已經有4艘下水,最後一艘「雷鯨」號,預計會在2025年服役,與之相應的,日本海自更早的「親潮」級將被替換。日本公布的「大鯨」級的預計產量為6艘,但中途也可能停止建造。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一般就會是日本在潛艇方面又獲得了新的技術,因此需要轉而製造更強大的型號。不管日本的潛艇如何下水服役,目前肯定已經超過了22艘的「自我限制」。這對於我們來說肯定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日本造不了,但一直寄希望於快速更新常規動力潛艇來縮小與前者的差距,這種行為其實還是很值得我們高度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