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意間看到了「天才少女」丁雯琪的故事。
年僅17歲的她橫掃英美名校,拿到8所世界名校的橄欖枝,最終選擇麻省理工最熱門的電氣工程與計算機專業。
而她也是安徽省首個麻省理工的錄取生。

▲ 圖片來源於網絡到底是有多優秀,才能被8所世界名校青睞?扒了扒她的成績,我瞬間就眼紅了。
在AP美國大學預修課上,她8門課程皆滿分。 在SAT2全球統考上,單科滿分800。她數學和物理雙滿分,化學也取得760的高分。 被稱為「美國大學聯考」的ACT,滿分36,她首考成績34分。 滿分120分的托福,她考了114分。
除了這些耀眼的成績,她還多才多藝。
不僅拿下了中國古典舞十級、鋼琴十級,還擅長芭蕾舞和書法篆刻。
這樣的孩子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呢?我想分享兩個小細節。
國中時,她很喜歡看《哈利波特》,於是鉆研原著,7本厚厚的英文原著,她靠著一本英語詞典啃完了。
這之後,她不僅養成了讀原著的習慣,英語學起來也輕松多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參加了信息社團,發現老師講的故事很有意思,於是她又對計算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後來,參加極客社,成了社團團長,甚至敲開了麻省理工的大門。
看了丁雯琪的故事,我才知道,一個被激發出內驅力的孩子,到底可以有多強大。
新學期開始了,總是會有家長來問我,怎麼才能讓孩子成績提高,怎麼才能讓孩子主動自覺?
其實,答案很簡單。
一個擁有內驅力的孩子,別說讀書學習了,連玩都能玩到第一名。
反之,一個失去內驅力的孩子,即便被按在書桌前,也不會將知識真正裝進大腦里。
與其擔心孩子成績不好、學習不自覺,不如靜下心來想一想,怎麼才能讓孩子真正地主動學習、熱愛學習。
也就是,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
但現實生活里,我們往往因為成績、作業這些具體的目標,而丟掉教育的大宗旨。
於是,在拿不到想要的結果時,就會衍生出一堆錯誤的做法。
不僅沒能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愛,反而在無形中毀掉了他們的內驅力。


新學期了,開學前總會有家長忍不住跟孩子說:
「這學期你要是能進前十名,我就給你買最新款的游戲機!」 「你要是每天好好寫作業,我就不限制你玩手機。」 ......
我們想得很美好,先給孩子一點甜頭,他肯定會更有干勁,到時候為了得到獎勵,他一定會認真的。
殊不知,這樣看似簡單實在的做法,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坑」。
為什麼呢?因為慢慢你會發現,一旦有了這個承諾,事情就會變得功利起來。
他會瞬間對這件事失去熱情,而只是想快點完成任務,得到他想要的獎勵。
也就是說,孩子的內驅力從這一刻就被毀了。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實驗,他召集了一批大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題。
實驗過程分成 3 個階段:
第一階段:兩組孩子正常做題,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A 組的孩子,解出一題,就獎勵 1 美元;而 B 組學生和之前一樣,依舊沒有獎勵;
第三階段:讓所有學生自由活動,觀察他們是否主動做題,以此判斷學生對解題的興趣。
結果發現,在第三階段中,A 組的學生大多數停下了答題,反而是沒有獎勵的 B 組,很多人依舊嘗試在解題。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德西效應,它說明了——
學習本身是會給孩子帶來成就感和興趣的,不恰當的、功利性的外部刺激,只會適得其反,削弱他們的好奇與興趣。

其實,很多智慧的家長都曾有發現。
當你告訴孩子,好好寫作業就能多玩一會兒手機時,他會很認真地完成你的「期待」。
可下次沒有這樣的獎勵時,他就徹底放飛了,要麼亂寫一通,要麼直接撂挑子。
短期看來,外驅力效果明顯,它能讓孩子快速行動、目標感增強。
但從長遠來看,人總是處於被動,習慣了被推著走,那他很難發自內心地去做一件事。
一旦某天外部力量消失,他也就會止步不前,再難喚起他內心深處的渴望與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