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外圍發現恆星墓地,厚度比本體大三倍,有10億顆逝去的恆星

2022-10-21     大寶貝     反饋

世間萬物都有起點和終點,有誕生就自然有4亡,恆星也不例外。

來自雪梨大學天文研究所的學者發現了銀河系4星的墓地,經過長久的觀測與記錄,科學家繪制出了一張巨大的 4星分布圖表,它們散落在銀河系的各處,整個結構的大小甚至超過了銀河系。

銀河系的歷史十分悠久,大約在宇宙大爆炸8億年之後它就誕生了,並在隨後的時間里不斷壯大自己,時至今日銀河系的恆星總數足有上千億顆,在銀河系厚盤的深處,仍有早期的一代恆星堅守著,年齡可達到百億年之久。

現代主流理論認為,恆星普遍誕生於星雲之中,星雲的概念較為廣泛,任何擴散物質都可以稱為星雲, 而恆星誕生的地方則是在星雲中的分子雲,它的包含了大量的氫分子和少量的氦分子,多半是大質量恆星爆發後留下的遺骸。

分子雲從誕生之日起,就在緩慢地旋轉,不過由於它的分布范圍很廣,所以旋轉速度也很慢,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子雲內部會出現一個氣體和塵埃密度較高的區域,通常來說,該區域的直徑可以達到一光年,這就是恆星的搖籃。

隨著物質密度的增高,其他的物質也會發熱和升溫,同時吸引更多的物質向分子雲中心跌落,最終形成漩渦, 大約在幾萬年過後,漩渦會進一步增大成盤狀漩渦,中心氣體則在不斷擠壓下逐漸形成一個高質量且高密度的球體。

這時原始恆星就誕生了,它會進一步吸收周圍的氣體和塵埃,變得更亮更熱,直至突破臨界, 產生核聚變反應,成為一個真正的恆星。

每個恆星都會度過穩定的主序星階段,質量和大小不同時間也會有所不同, 從幾千萬年到上百億年都有分布,這是恆星一生中最漫長也最平凡的時期。

當它的氫耗盡時,就開始步入了演化末期,氫變成氦,氦變成碳,直至聚變出鐵的那一刻,恆星內部向外的壓力再也抵抗不住自身向內的引力,發生大爆炸,走向4亡或是踏上另一端旅程。

質量較小的恆星會成為一顆暗淡的白矮星,並被氣體雲所包裹,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會在超新星爆發中變成一顆中子星或黑洞被稱為 「4星」,在銀河系漫長的歷史中,這樣的4星至今大約有10億顆左右。

4星足以扭曲周圍的空間和時間,至今仍是人類認知之外的事物,所以對它們的分布進行建模是一項重大的任務。

繪制它們十分艱難,因為你可能根本找不到它們在哪裡, 超新星爆發會產生不對稱的沖擊波,可以在隨機的任意方向把恆星內核加速到每小時三百萬公里,由於它們移動速度極快且方向完全隨機,一般在超新星爆發的地方很難找到4星。

幾十億年後人類再尋找它們,就好像一個在星際空間內漂泊的幽靈。

所以在繪制圖像時,除了常規的觀測以外,研究人員還建立了一個復雜的模型,在模型算法中輸入恆星演化時期各個關鍵節點位置的有關信息,就可以得到4星可能存在的分布圖。

從初步的結構來看, 一個已經逝去的銀河系,似乎要比活著的銀河系大得多,也蓬鬆得多。

在生成的地圖中,4星的殘留物以及超新星能力沖擊帶來的模糊效應,使銀河系顯著的旋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有一大團模糊的光暈。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