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尼姑絕食7日圓寂!「坐缸3年」修成正果 開缸後所有人都驚了:女性特徵全無

2022-01-04     二夜天     反饋

出家已然沒有了機會,姜素敏便苦心鑽研醫術。

姜素敏小的時候在寺廟之中除了學習些佛經之外,還會跟寺廟中的師傅學習針灸等中醫知識,婚後通過學習中醫打發時間,也為她此後濟世救人打好了堅定的基礎。

時間轉瞬即逝,十年一晃而過,姜素敏跟丈夫的相處一直不冷不熱,看起來也比較不錯,但是有一個很大的缺憾,那就是姜素敏始終都沒有孩子。

姜素敏倒是不在意,她的丈夫也沒有說什麼,姜素敏以為就要這樣過一輩子了,可突然意外發生了,姜素敏的丈夫因為參加反對專制的遊行示威,而被打成重傷,不久便撒手人寰。

此時的姜素敏已經是一個大人了,有了可以自己做選擇做決定的資本,世俗上也徹底沒有了牽絆,所以早已被掩埋在內心深處的念頭重新冒了出來。

於是,1940年,姜素敏拋下了自己的一切,直奔五台山。

在顯通寺,姜素敏削髮為尼,法號「仁義」,終於完成了自己從小到大的夢想。

出家以後的仁義師太嚴持戒律,堅持農禪並修,是寺中眾人的榜樣。

在中國,有一首詩偈是這樣說的:「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即是說:法師在田中插秧耕作,偶然間參透醒悟,原來「退即是進」,也指「寓禪於農,農中悟禪」。

起初,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僧人們大多以「乞食」為食,就是所謂的「化齋」,但是這種方式對我國的國情來說並不是十分實用,所以我國便逐漸的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法,那就是僧人們想辦法自給自足。

姜素敏出家以後,修習的就是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這種修行方式更辛苦,但是也更純粹。

不僅如此,修行期間,仁義師太也沒有落下自己的醫學研究,經常有人來廟中求佛問診,仁義法師也都悉心幫其查看。

1942年,仁義師太又得到了前往瀋陽中醫學院鑽研醫學的機會,在此學習了四年,此時她的醫術已經有了極高的造詣。

關於仁義師太看診,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故事,那就是仁義師太不知從哪裡弄到了一個石磨盤,問診多年始終帶在身邊。

石磨盤很大,足足有兩百斤重,是她碾制草藥的重要工具,所以不管到哪裡都帶著。

在她四處遊歷期間,每到一處,她便會買各種中草藥,然後用石磨盤碾碎。

這個石磨盤跟著她走過了不少地方,很多人都覺得奇怪,仁義師太為什麼要帶著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明明一點也不方便。

也有很多人好心地提醒她:「出門在外,石磨子又笨又重,還是不要帶吧。」

而仁義師太並不聽,每次都是倔強地擺擺手:「帶著,帶著。」

「為什麼呀?」

「丟在這裡閑著多可惜,到了新的地方,就是去買,也不是說買就能馬上買得到的。病人,哪裡都有,世上沒有完全一樣的病,用藥,也要根據病情隨時調製,沒有石磨子,我怎麼去製藥?」

見勸她不動,又會有人問她:「你又不是缺錢花,就不要那麼辛苦了,又是製藥,又是看病。」

仁義師太總是爽朗一笑:「看病就是看病,不是為了賺錢。要賺錢,我出家幹什麼?好人不知病人苦哇,健康才是福份,看到病人痛苦的樣子,你心裡好受麼?」

而且不管病人身患何種病,仁義師太都一視同仁,碰上可能有傳染病的人呢,大家都忙著勸仁義師太離他們遠一些,沒想到一向溫和慈善的仁義師太竟然生氣起來:「救死扶傷是天經地義的,醫生為人治病怎能有所保留?」

仁義師太修行,既是修身,又是修心。

入世

而仁義師太的身上,在國家的號召下,無數青年兒女加入了中國志願軍的隊伍,奔赴朝鮮保家衛國,仁義法師也站了出來,響應國家的號召。

仁義師太一身的醫術,對戰場上的將士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哪怕她是一個行動不便的「小腳女人」,也被一同送到了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