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如果你害怕做這3種事,說明骨子裡極度「自卑」,不克服自己,很難成大事

2021-09-14     司馬懿     反饋

3. 離群索居、害怕與他人接觸,害怕被他人吞噬

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在 親近——疏遠、愛戀——恐懼中反復糾結。

他們既渴望與他人進行情感上的連接,又擔心一旦產生關聯,就會陷入恐懼中。他們渴求親密關係,但又害怕被吞沒。他們既與他人保持距離,又難耐孤單寂寞。

在痛苦中反復徘徊的他們,將自己包裹了起來,退回到一個狹小的空間裡面,在那個狹小的空間裡,他們沉溺在自己的玩樂、幻想當中。當今社會的宅文化盛行,就是這種現象的反映。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內心有一個弱小的自己,他們真正害怕的是,當自己與人接觸過多時,那個弱小的自我會被他人的強大所吞噬。

原因可能是,在他們小的時候,他們因為照料者的接觸帶來過傷痛,照料者是一個嚴苛、偏執或控制欲非常強的人。這使得當他們長大後,害怕在與人交往的過程,再次體驗到照料者帶來的創傷,外人的一點點風吹草動,都能啟動他們內心深深的自卑和無助感,因此便開始了離群索居的生活。

想要從離群索居當中走出來,就需要正確識別自己的體驗,當我們再次與他人接觸時,哪些是照料者帶給我們的創傷體驗,哪些是他人帶給我們的真實感受。很多人往往把他人的普通行為,誤解為壞的照料者帶來的惡意感受,因此,只有學會正確識別他人的情緒,才能漸漸走出陰霾。

結語

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自卑都是不可避免的情緒體驗之一。一個人的覺醒,並不是被想像中的那束光照亮,而是對黑暗有所體察,而「自卑」就是我們內心的一片黑暗,只有看清它、照亮它,才能真正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當人們看見了內心黑暗角落的真實面貌,便可以對它進行理解,從理解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有所領悟。於是,改變也從領悟的那一刻悄然發生了。

在適當的場合施展攻擊性,能讓一個人不再受委屈。在合適的人面前傳遞自己被愛的需求,便能療愈對分離的恐懼。大膽地走出去,這個世界不是所有人都對他人抱有惡意,要學會主動地迎接陽光與燦爛。

上一頁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