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當你開始計較親人間的「得失」時,證明你成熟了

2021-09-14     司馬懿     反饋

勵志人生

傳播正能量,這裡只分享最有力量的文字!帶你看勵志語錄,獲人生智慧;成功有捷徑,我全都告訴你。想要了解更多勵志故,那就快來關注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開始思考那些平日裡忽略的事物。例如,從來根本不敢想像與親人計較,因為大家都知道親情是人世間最無私的情感,計較得失會違反社會角色設定。

但我們會與親人發生很多金錢爭執:老人將不盡贍養義務的子女上告法庭,為了心目中的親情,個體很多時候都展現著無可奈何。

即使知道親人的行為或思想是錯誤的,但礙於表面關係,都會選擇忍耐,不去計較。 但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親人也難免產生爭執,所以,與親人計較得失是個體成熟的體現。

傳統觀念認為,親人之間血濃於水,就應該你只有我,我只有你,不分彼此。倘若與親人明算帳,就會被人指責為自私冷漠。

但是從心理學上來說,這種界限模糊的關係是不成熟的,每個人首先是獨立的個體,其次才是誰的親人、誰的朋友。理不清這個關係的輕重,最後會給自己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曾有女性朋友向我抱怨,自己忍受不了丈夫,想跟他離婚,原因並不是他不思進取,也不是他沒有責任心,而是他「 責任心太強了」

朋友說,丈夫的弟弟自己沒有正經工作,花錢還大手大腳,一沒錢就伸手找丈夫要。朋她查了丈夫的手機,發現每個月的微信轉帳記錄少則七八百,多則三四千。而在這之前,丈夫明明已經保證過,不會再慣著弟弟,要讓他自食其力。

其實他家已經是捉襟見肘,兒子重度殘障,朋友辭職在家照顧兒子,家裡的支出全靠丈夫每月一萬出頭的收入,除了給兒子治病買藥、基本的生活開支,幾乎剩不下錢。朋友滿懷心酸地說,七夕節那天,丈夫連一束花都捨不得給她買。

大多數人長大成年以後,都會有自己的伴侶,組建起自己的家庭。在這之前,如果不能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每個人都要為自己選擇的生活擔負起責任,那麼,其實會傷害很多人。就像上述的例子,丈夫的處理方式並不成熟和理智,這不僅不利於自己弟弟的獨立,更是對妻子和兒女的不公平。

當你開始計較親人之間的得失時,並不意味著你不再善良,不再把親人當成自己人。每個人的心理資源和物質資源都是有限的,一個成熟的人會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夠付出多少,底線又在哪裡。因此,當你開始計較親人之間的得失時,其實是一種成熟的表現。面對親人,你可以適當給予援助,但不能毫無底線地遷就和順從。

許多傳統家庭都深深植根著一個觀念,家庭中先富的人有義務幫助貧窮的人。這種事表面上看起來順理成章,實際執行起來卻總是通向不同的結果。許多本該「後富」的人,最終都成長為扶不起的阿斗。

畢竟,駕駛著「先富」的直升機,總是要比自己一步步爬上去要輕鬆得多,情況總是這樣的。而如果「先富」的人拒絕被攀附,又會深受良心和道德的譴責,但這並不是一種健康的家庭關係,久而久之,「先富」被啃食殆盡,而本該「後富」的卻始終是一灘爛泥。

有句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現實中的案例太多了。在東京奧運會場上,14歲的跳水運動員全紅嬋一戰成名,同時為人所知的還有她貧困的家庭。全紅嬋火了之後,許多所謂的親戚好友開始登門拜訪,破落的家裡一時門庭若市,以至於全紅嬋的媽媽在採訪中直言,「 原來不知道自己家還有這麼多親戚」。

這句話令人唏噓。當家裡窮困潦倒、沒錢治病時,這些所謂的親人驚惶萬狀地躲得遠遠的,而現在小姑娘拿了世界冠軍,萬眾矚目,大家便都爭先恐後地冒出來認親。這便是現實,人與人的交往總是帶有目的性。

這其實很好理解。心理學上的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會對社會交往中的報酬和代價進行分析,最終選擇靠近那些能給予自己最大報酬的人,遠離代價高於報酬的人。即便是在親人之間,社會交換理論也總是適用的,這種行為機制是編碼於我們每個人的基因當中的,無需用道德去綁架和否認它。

學會拒絕是人生的必修課程。許多人不願對親人說出拒絕,這會讓他們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譴責,更會被家庭的其他成員說三道四。儘管我們從小的教育告訴我們,親人之間就該互幫互助,但長大之後我們應該看清的是,凡事都是有度的,過則成災。

你的付出,必須要在別人心中留下痕跡,才是有所幫助的。當你的親人毫無限度地向你索取,他們已經把這看成理所當然,你也別奢望他們會心存感激。一旦事情到了這種地步,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拒絕,否則便是害人害己。

真正穩定和諧的關係,並不是依靠毫無底線的讓步和犧牲才能維持的,即便是再親近的人,也需要講究得失的平衡,過度的付出或索取,都會讓人迷失自我。就像一個蹺蹺板的兩端,只有承受著不相上下的重量,才能永遠保持著平衡的美麗,處在失衡的關係當中,誰都會寸步難行。

10個人關注我,9個成爲富人;給你的人生一點感悟,教你如何努力獲得最大的成果,每天進步一點點,成功就會更近一點。點贊關注與你一起體會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