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兩境界:心無多慮,事多量力

2021-09-13     正一品     反饋

很喜歡這樣一首謁: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歷經世事滄桑,才明白起起伏伏,悲歡離合才是人間常態。

人若無心處處閒。

煩惱場空,身住清涼世界;營求念絕,心歸自在乾坤。

餘生最好的活法,便是心無多慮,事多量力。

盧梭曾言:

「我們的悲傷,我們的憂慮和我們的痛苦,都由我們自己引起的。」

生活中大多數的煩惱,都是因為自己想得太多。

佛說:

「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

人活著,別給自己太多壓力,凡事應看開,怎麼簡單怎麼過。

心裡無事,生活才能簡單,人生才能自在從容。

林清玄在《從容的底氣》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中年人,年輕時辛苦奮鬥,終於在中年時,追求的家庭、事業都有了基礎。

但是這個時候,他卻覺得生命空虛,感到彷徨而無奈,而且這種情況日漸嚴重,到後來不得不去看醫生。

醫生聽完他的陳述,給他開了四貼藥,並告訴他:

「你明天九點鐘以前獨自到海邊去,分別在九點、十二點、三點和黃昏五點,依序各服用一貼藥,你的病就可以痊癒了。」

中年人半信半疑,但第二天,還是依照醫生的囑咐來到海邊,一走近海邊,尤其在清晨,看到廣大的海,心情為之清朗。

上午九點,他打開第一副藥。然而裡面並沒有藥,只寫了兩個字:「諦聽。」

他閉上眼睛,聽著海風徐徐,聽浪潮拍打之音,不自覺心曠神怡,仿佛世間所有的喧囂都與他無關。

到了中午,他打開第二副藥,裡面寫著「回憶」二字。

他想起自己一路走來,童年的無憂無慮,青年的壯志拼搏,父母的慈愛,親友的關懷……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被愛包圍著。

下午三點,他打開第三副藥。裡面寫著「檢討你的動機。」

回想起創業初期,他只是單純地想要實現夢想,但隨著事業越做越大,他的想法也越來越多。

到了黃昏的時候,他打開了最後一副藥,上面寫著:「把煩惱寫在沙灘上。」

他走到離海最近的沙灘,將所有的煩惱寫在沙灘上。

沒過多久,一陣海浪襲來,所有的煩惱隨著海浪的沖刷消失殆盡。

中年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帶著燦爛的微笑,恢復了原來的活力。

他也終於明白自己過得不快樂的原因:

想得太多,想要的也太多,最後只是在折磨自己。

亦舒說過:

「一念心凈,處處蓮花開。花開花落,順其自然。得失從緣,隨遇而安。」

你若多慮,那日子就苦多樂少;你若內心從容,那人生便處處風景。

只有把心放開,從容清凈,才有精力去享受生活的樂趣。

有一句話說:

「輕言放棄,是弱者;不言放棄,是愚者;懂得放棄,才是智者。」

人生如逆旅,道阻且長,遇事多量力而行,有一份峰迴路轉的智慧。

作家林語堂也曾說:

「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

老和尚和小沙彌一同下山化緣,路上老和尚問道:

「如果你進一步則死,退一則亡,那你準備怎麼做?」

小沙彌毫不猶豫地回答說:

「我往旁邊去。」

梁啟超說過:

「變則通,通則久。」

生活中有許多事不在我們的能力範圍,懂得量力而行,就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書法大師張文舉,年輕的時候夢想成為一名作家。

為此他每天堅持寫作,筆耕不輟,然後將稿子寄給不同的出版社。

雖然他很努力,但是稿子卻從未被錄用。

終於有一天,他收到了編輯的回信。

那是他經常投稿的一家雜誌的主編給他寫的,信中說他是個很努力的青年,但知識面過於狹窄,生活經歷也過於蒼白。

言下之意是他不適宜創作,不必再寫下去了。但信中提到,從他多年的來稿中,他的鋼筆字很好,而且越寫越好。

張文舉恍然大悟,也許自己真的不適合做作家。

於是果斷放棄寫作,開始練習書法,終於成為了國內著名的書法家。

人生中遇到的苦難就像一座座大山,唯有翻過這座山,才能踏上新的征程。

但有的山,我們註定難以翻越。

與其硬磕,不如量力而行,轉個彎,讓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錢鍾書在書中說:

「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是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是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

人生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

唯有活在當下的人才可以無事,每一刻都盡情地、沒有掛慮地去生活,歡歡喜喜,全心全意。

星雲大師曾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行者問:

「您得道前,做什麼?」

老和尚說:

「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

「那得道後呢?」

老和尚說:

「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

「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說:

「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當我們活在當下時,才能懂得日日是好日的道理。

在平凡的日子裡,聽一場雨,等一朵花開,有風有月,隨喜讚嘆,處處皆可愛。

當我們心無多慮時,才能領略春風十里柔情。

當我們事多量力時,便能處處有好風漫上來。

人生行路蒼茫,願你能不管風雨雷電,心中無事,腳下自在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