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危機中「被忘卻的」伊拉克,這種悲哀中國人懂!

2020-01-07     曹強育     反饋

美伊危機中「被忘卻的」伊拉克,這種悲哀中國人懂!

美國和伊朗因無人機「暗殺」事件點燃的火焰仍沒有熄滅的跡象。在輿論焦點集中於美伊兩家時,昨晚,這起事件真正的「當事國」 ——伊拉克的議會突然通過決議,敦促包括美軍在內的所有外國軍隊撤出伊拉克。

  然而,這項經過議會民主程序通過的決議,遭到西方民主的中心美國無情嘲諷。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福克斯新聞說,「我們相信伊拉克人民會希望美軍繼續留在伊拉克。」而特朗普的回應則更加赤裸。他威脅對伊拉克實行「前所未見的制裁」 ,伊拉克還需要償付美軍基地建設費用和軍隊維護費用。

  一個世界大國與一個地區性大國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燃起火焰,自己卻連維護基本的國家主權都做不到,多少國際組織、國際法、NGO仿佛都緘默了,國際秩序撕下了它最後的面具,裡面一層寫著: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刀哥的伊拉克朋友歐瑪告訴刀哥,伊拉克普通民眾心裡有一種感覺:他們不想誰都來干涉伊拉克,大國不應該來伊拉克的土地上處理他們之間的事。 但是伊拉克人也很分裂,一部分人在慶祝,一部人很悲哀。

  這味道,中國人曾經很熟悉。

  何日醒

  「遼東半島風雲緊,強俄未撤兵。

  嗚呼東三省,第二波蘭錯鑄成。

  哥薩克隊肆蹂躪,戶無雞犬寧。

  日東三島,頓起雄心,新愁舊恨並。

  艦隊連檣進,黃金山外砲聲聲。

  俄敗何喜,日勝何欣,吾黨何日醒」。

  這首名為《何日醒》的歌,是清末民初的時候,由愛國人士夏頌萊作詞,收集於1904年出版的《學校唱歌集》 一書中。歌詞描寫近代中國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等重大國恥事件,而所謂「俄敗何喜,日勝何欣」,講的是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爆發前,中國已然經歷多少屈辱敗仗,而日俄的屈辱味道卻分外不同。 如果以前還是戰與敗的話,在日俄戰爭中,由於清政府在自己的土地上嚴守「中立」,中國人已經連拿起槍來抵抗的機會都不存在了。 這種滋味,成為影響很多中國近代志士一生的轉折點。

  比如魯迅,這個我們課本里都學過。魯迅當時正在日本仙台醫專求學。作為一個中國人 ,他感受到了歧視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

  更讓魯迅難受的是在課間放映的日俄戰爭的記錄片,當時畫面中出現了一個給俄國做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兵抓住後要槍斃的情形。圍觀的也是一群中國人。課堂上傳來歡呼聲。「這種歡呼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

  再比如周恩來,這個知道的人相對少一些。1911年,當時正在奉天讀官立東關模範學校的周恩來到同學何履禎、何天章的家鄉奉天南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樓子度暑假,日俄戰爭時期,魏家樓子是俄軍指揮部所在地。何履禎的爺爺何殿甲帶他們到戰爭故地,告訴他們,當時俄軍司令——也是沙皇的駙馬在戰爭中陣亡,沙俄為此修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故意修成佩劍形狀插在沙河南岸的山頭上。而日本人也針鋒相對,在對面山上修了一座更高大的佩刀形狀紀念塔,也插在沙河南岸。

  戰爭期間,何家有4人遭殺害,2人受重傷,真是國恥家仇。兩大國卻在此樹立紀念碑,顯然根本沒有把中國人放在眼裡,而清政府連一個屁也不敢放,一個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國家哪裡還有主權,中國人哪裡還有一點尊嚴。

  時年12歲的周恩來作了個比喻,「張家和王家打仗, 打到我們李家, 在我們李家殺人放火,毀壞財物,真是欺人太甚了。 」

  他當場唱起了《何日醒》:

  「俄敗何喜? 日勝何欣? 吾黨何日醒? ! 」

  有學者認為,1955 年蘇聯和中國商談從旅順撤軍時,蘇聯提出要在旅順建立日俄戰爭時戰死的俄軍馬卡洛夫中將紀念碑和其他陣亡者的方尖碑,遭周恩來拒絕,恐怕這一決定也有當年目睹戰爭故地的影響。

  瓜分

  「瓜分」 ,這是日俄戰爭開始前,中國國內有識之士對國際國內形勢的主要判斷。

  「現在俄羅斯已搶了東三省 , 各國都要學他的樣 , 瓜分我中國。瓜分的圖已經印出來了。我們十八省的地方都已經派定,那幾省歸那幾國,不出幾個月,我中國就沒有了。我國四萬萬同胞 , 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都要做各國的奴隸牛馬了。」

  「俄國奪了我們東三省,我們不去要回來,各國也都要奪我們的地方,我們中國的地方都要歸外國人了。」「河山割據誰恢復,漢族何曾嗜作奴。寄語同胞四萬萬,不鋤異種便非夫。」

  怎麼「恢復」呢?

  有一部分人認為,一旦中國對俄開戰,日英美等國肯定不能作壁上觀,而中國應當聯日抗俄。

  而吃過甲午敗仗的清政府一開始認為,俄國人比日本人好,應該聯俄抗日,後來沙俄漸漸暴露本性,又寄希望於英美,左支右絀,戰爭一爆發,更沒能力干預,只能宣布「中立」,為此還劃定了熊岳城至安東縣界街一線以南為「指定戰地」。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