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一口氣造了155艘航母,為何現在造一艘航母都費力?長知識了

2019-12-25     曹強育     反饋

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可以提供艦載機起飛和降落的海上作戰平臺,通常在航空母艦上擁有巨大的飛行甲板以及艦島。而航空母艦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全世界最龐大、最複雜、威力最強勁的作戰武器之一,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

要說現在的航母建造和維護多費勁,別的不多贅述,就看下圖。

這黑煙裡的,是當今俄羅斯碩果僅存的現役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在2016年10月帶領其航母戰鬥群,遠赴東地中海,去敘利亞戰場「反恐」,途徑英吉利海峽的壯觀場面。

很多網友戲稱,這俄羅斯的大航母,別是燒劈柴的吧......

除了濃煙外,庫茲涅佐夫號最出名的還在於其「用半年,修兩年」的狀態,往造船廠上「咣當」一停,就歇菜了,讓驕傲的資源大國、軍事強國俄羅斯,經常陷入無航母可用的窘態。

即便如此,俄羅斯軍方還是很執著的縫縫補補再接著用,新航母短期內現身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然而,在七八十年前的二戰時代,各國在資源、人力緊張的狀態中,竟然能像「下餃子」一般呼啦啦的短期內造出幾十艘航母。

比如,日本,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在十幾年間,先後建造了25艘航母,要不是在戰爭後期,遭到了嚴格的禁運,搞出來的量肯定會更大。

再看財大氣粗的美國,十來天就能攢出個航母,拉出打,都挺好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共擁有158艘航母。排第二的是英國,在納粹的輪番轟炸下,也保持著91艘的數量。

其實,對比七八十年前的航母和現在的航母,名字雖然還是那個名字,但作戰需求和功能定位早不是當年的「航母」所能比的了。

二戰的航母主要是搭載飛機,用以奪取制空權的作戰平臺,在遠離本土的條件下,能攜帶著戰機從空中攻擊陸地以及海上的目標就可以了。很多情形下,為了節省時間和經費,大型軍艦,甚至貨船經過改裝,就能成功變身航母。

當時,出於作戰需求的考慮,把貨船和郵船改裝航母的難度並不太大。二戰中的艦載機,均為螺旋槳飛機,結構簡單,速度低,滿載起飛重量一般在4-6噸之間,僅相當於現代艦載機的1/5-1/4。因為機身的輕盈,速度還慢,滑行幾十米就能起飛了,對起降條件要求很低,夠長就行,不用太考慮什麼彈射系統、助降系統、攔阻系統。

再看現在的艦載機,多為噴氣式超音速戰機,掛載導彈,結構複雜,重量大。像當今美國主推的F-35C(下圖),最大起飛重量都達到31.5噸,再加上戰機超高的起降速度,先別說起飛成問題,這要降落在二戰時期的任何一艘航母上,估計都得給砸殘了。

更大的區別是,二戰時期航母的甲板幾乎都是木製的。此時的螺旋槳飛機發動機溫度低,木製甲板能夠減輕重量,保證航母的穩定性,也便於修理。

而現代噴氣發動機尾焰對甲板的侵蝕極大,這對航母甲板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抗高溫,耐火特種鋼製造。只有具有雄厚工業基礎和一定資源的大國,才能在甲板的選材、冶煉技術、焊接技術方面達到特定的要求。

而且,在戰時的非常態狀況下,建造航母時也不會怎麼考慮系統性的保養和維修,不像當今,一個航母艦隊可能要配十幾艘大小戰艦,組成很正式的航母戰鬥群,還經常拉出來訓練,這個成本自然會非常高了。

除了作戰任務、作戰環境的不斷升級,對航母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外,也跟不同的時代背景有關。

二戰叫做「世界大戰」。全球各國都殺紅了眼,生死存亡之際,日本、英國,甚至本土沒受影響的美國都在大肆宣傳愛國主義,團結一致,共同對外,舉全國之力不計成本的進行的一場戰爭。此情此景下,各國的國家工業實力幾乎全投入到了戰爭相關領域,軍費甚至能占到全國GDP的多一半。

而戰後,無論是蘇聯/俄羅斯,還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參與的都是局部戰爭。出於國家發展的長遠考慮,雖然也在一直大搞軍備競賽,但多強調要在保持足夠強大的軍事威懾力前提下,儘量減少軍費比例。畢竟,和平時期,軍費占比太高,國內國外,都不好怎麼好交代。

加之,當今的航母,因為科技含量和人工費用的高漲,其造價、服役和維護費用越來越高。比如,美國的福特號航母造價150億,預計服役期全部維護費用將超過2500億。這要是弄個幾十個養著,美國再財大氣粗,也得耗的破了產。

總之,目前的資訊化戰爭環境,對海上作戰平臺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航母愈發昂貴的造價和維護費用,二戰時期的航母跟當今的航母比,雖然都叫這個名字,但差距還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