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過程中,心理疾病可能會隨時產生,並逐步發展成焦慮症和抑鬱症,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同時,孩子對父母也會完全失去信任,整個家庭很容易陷入危機,難以挽救。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有一段讓人感到揪心的情節。
喬英子的媽媽宋倩,對英子的學習和生活管控得極為嚴格,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對英子吼叫謾罵。
有次英子考了年級第二,對女兒期待極高的宋倩不但沒有誇獎英子,還對她大吼:
「都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我都不好意思說你!
這次考這樣,那下次呢?下下次呢?高考怎麼辦呀?」

英子低著頭,緊咬嘴唇,一聲不吭,眼眶裡滿是淚水。
她不敢頂嘴,只是默默地承受著媽媽的怒火。
此後,英子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
在學校里,她總是心事重重。原本熱愛的天文,也因為媽媽的反對而不敢再提及。
在媽媽的壓迫之下,英子逐漸封閉起自己的內心,變得膽小又恐慌,最後患上了抑鬱症,甚至爬上大橋欄杆試圖跳海輕生。

不敢頂嘴的孩子,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乖巧,只是已經對父母的大吼大叫感到了麻木,甚至產生了免疫。
時間一長,孩子很可能會關閉和父母溝通的通道,整個家庭陷入到一種死氣沉沉的氛圍中。
作家卡夫卡在提到自己父親時說:
「你很早就禁止了我講話,你那『不許頂嘴』的威脅和為此而抬起的手從來就一直陪伴著我。
你這句話的力量對我來說卻太強大了,我太聽話了,於是我完全閉了嘴,蜷縮在你面前。
而只有在我離你很遠,在你的力量至少不再能直接達到的地方,我才敢動彈一下。」
不允許孩子頂嘴,不接受任何反駁,其實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霸權。
在這種霸權之下,孩子只會對父母產生恐懼,隱藏自己的想法,壓抑自己的感受,變得自卑又敏感。
小時候害怕父母,長大後就會害怕外人,與世界的關係也會越來越矛盾。
為人父母,尊重孩子發表意見的權利,及時關注他們內心的需求,才不會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孩子頂嘴時
家長做好三件事
比怒罵1000句都管用
心理學上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三個頂嘴高發期。
一是幼兒期(2 - 3 歲),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有主觀意識,會用頂嘴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 「我不要」;
二是兒童期(7 - 9 歲),孩子會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識,頂嘴是對規則的挑戰,也是為了爭取更多的自主權;
三是青春期(12 - 18 歲),孩子的主體意識再次強化,頂嘴是為了捍衛自己的觀點,展現獨立人格,比如對父母的嘮叨表現出強烈反感。
頂嘴,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不斷覺醒。
他們開始對父母的話產生懷疑,想要表達不同的意見,讓父母看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作為父母,對待孩子頂嘴的態度,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當孩子頂嘴時,家長不妨試試這三個方法。
(1)克制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辯解
當孩子頂嘴時,家長需克制住立刻反駁或斥責的衝動;
靜下心來,用眼神和肢體語言表達對孩子的關注,比如微微前傾身體,專注地看著孩子的眼睛。
無論孩子的觀點多麼幼稚或與自己相悖,都不要輕易打斷。
例如,孩子被要求整理房間時說:「我正在畫畫,等我畫完了就去收拾」,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畫畫的進度,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2)父母要以身作則,教導孩子好好說話
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家長平時與孩子交流時,也要注意語氣和措辭。
如果家長經常大聲吼叫或惡語相向,孩子會很容易效仿。
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禮貌用語,對事情有不同意見時,要以平和理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
比如: 「我理解你的想法,但這樣做可能更好,你要不要聽完我的想法再討論討論?」
長此以往,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好好說話。
(3)引領孩子合理表達,而不是盲目頂嘴。
在孩子情緒平復後,家長要與孩子探討頂嘴的方式是否恰當。
告訴孩子可以有不同意見,但要用合適的方式提出。
比如 「寶貝,你有想法是好的,但不能大哭大鬧,你可以心平氣和地跟我說『媽媽,我想看會電視再做作業,可以嗎?』,這樣我會更願意接受」。
通過合理的引導,孩子能學會用更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提升溝通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
當家長學會了用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自然會擁有不斷向前的勇氣。

寫在最後
紀伯倫說:
你的孩子
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而不是你的想法
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尊重孩子,接納孩子。
當孩子頂嘴時,不用生氣,也不要大吼大叫;
而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理解他們內心的需求,引導他們用合理表達自己的看法。
只有在寬鬆自由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才會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