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慶雲的收徒標準頗為嚴格。他不看重學生的社會地位或財富,而是更注重他們的品格和悟性。據說,他曾拒絕了一位富商的巨額學費,卻收下了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作為弟子。這種行為進一步增添了他的神秘色彩。
在傳授技藝的過程中,仇慶雲逐漸揭開了自己技藝的神秘面紗。他告訴弟子們,所謂的摸骨相術並非神通,而是一門綜合了解剖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複雜技藝。他強調,準確的預言不僅需要對人體結構的深刻理解,更需要對社會形勢和人性的洞察。
有趣的是,仇慶雲從未正面回應關於自己是否真的失明的質疑。他告訴弟子們,真正的智慧不在於眼睛能看到什麼,而在於心靈能感知什麼。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讓他的神秘感更加濃厚。

隨著時間的推移,仇慶雲的弟子們逐漸在各地建立起了自己的聲譽。其中一些人成為了著名的相士,另一些則將所學應用到醫學、心理學等領域。這些弟子的成就進一步證實了仇慶雲技藝的真實性和價值。
1955年,一件意外事件再次將仇慶雲推到了公眾視野。當時,一位高級幹部的兒子患上了一種怪病,全國各地的名醫都束手無策。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這位幹部想起了曾經聲名顯赫的仇慶雲。經過多方打聽,他們終於在山中找到了仇慶雲。
仇慶雲通過摸骨,準確地指出了這位年輕人的病因,並提出了治療方案。令人驚訝的是,按照仇慶雲的建議進行治療後,這位年輕人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這一事件在當時的醫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也讓人們重新認識到了仇慶雲技藝的價值。
然而,仇慶雲並沒有因此重返公眾視野。相反,他更加專注於教導弟子和研究技藝。他告訴弟子們,真正的智慧不在於預測未來,而在於理解現在,幫助他人。
在晚年,仇慶雲開始將自己的技藝系統化。他編寫了一部《摸骨相術全書》,詳細記錄了自己的技藝理論和實踐經驗。這部書稿在他去世後由弟子們整理出版,成為了這一領域的經典著作。
1960年代初,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仇慶雲和他的弟子們也面臨了一些困難。有人指責他們的做法是"封建迷信",要求取締這種做法。面對這種情況,仇慶雲告訴弟子們,要將這門技藝與時俱進,將其科學化、系統化,以適應新的社會需求。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仇慶雲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對這門技藝的理論研究中。他嘗試將摸骨相術與現代醫學、心理學相結合,希望能夠為這門古老的技藝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1965年,年逾古稀的仇慶雲在自己的山居中安詳離世。臨終前,他將自己的全部著作和筆記交給了最得意的弟子,囑咐他們要將這門技藝繼續傳承下去,但要謹慎使用,不可濫用。
仇慶雲的去世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儘管當時的政治環境並不允許大操大辦,但仍有許多村民自發前來弔唁。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曾受益於仇慶雲的幫助,無論是健康問題還是生活困擾。
仇慶雲的弟子們遵照師命,將他安葬在山中的一處幽靜之地。墓碑上沒有刻下任何華麗的詞藻,只有簡單的"仇慶雲之墓"幾個字。這份樸實,或許正是仇慶雲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