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窮,而是這1種氛圍

2024-06-23     玉兒     反饋

來到這裡,父母們可能會感到有些壓力: 難道為了維持孩子「流暢的快樂」,父母就得無底線地滿足孩子嗎? 有時候,現實條件確實不允許,那又該怎麼辦呢? 在此,我們分兩種情況來討論: 第1種情況:父母可以做到,關鍵在於父母願不願意做。 舉一個例子: 下班回到家,你看到孩子在看動畫片,作業卻沒有完成。 你頓時火冒三丈,拿起遙控關掉了電視,大聲斥責孩子。 啪!孩子看動畫片的快樂就被打斷了,取而代之的是被斥責的惶恐。 但其實,要不要立刻粗暴地阻斷孩子的快樂,是你的選擇。 只要你願意,你還可以—— 等孩子看完一集動畫片,再按下暫停鍵,讓他去寫作業; 或者先平復自己的憤怒情緒,再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 且當我們這樣做時,孩子會感受到更多的理解與尊重,而不是突如其來的壓制與阻斷。 如此,即便不得不暫停動畫片去寫作業,他之前愉悅的體驗也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接下來我們來講講第2種情況:孩子的需求,父母確實無法滿足。 就像前文中網友@思念が的例子。 由於家裡窮,父母確實沒辦法每年掏錢支持她去春遊。 甚至六年級那次父母咬牙給了錢,心裡也是極度為難、不情願的,所以他們後來會埋怨並責罵孩子。 類似這樣的情況,我們並不鼓勵父母透支自己去滿足孩子的種種需求。 因為父母長期的透支,不僅會過度消耗自己,也會不斷助長孩子的依賴,得不償失。 這時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看見孩子的需求,並坦誠自己的局限。 例如: 「媽媽知道你很想去春遊,想必那會是快樂的一天; 但媽媽確實不夠錢支付春遊的費用,讓你失望了。」 同時,父母還可以在力所能及範圍內,給孩子提供一個補償方案。 例如:帶孩子去山裡看風景,或帶孩子去河裡捉魚,一起做烤魚吃。 通過這兩個方式, 讓孩子體驗「失望的情緒被接住」的安全感, 以及「破碎的快樂被黏合」的連續感; 如此一來, 即便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全然滿足, 他體驗到的也不會是失落和痛苦,而是打破重組後的另一種快樂體驗。

在成長中,一個充分體驗過「流暢的快樂」的孩子, 長大後,往往也能帶著喜悅去迎接生命中的人事物。 首先,TA會擁有追求快樂的勇氣。 我的朋友妮妮,特別喜歡旅行。 每次出行,她都有一個習慣:說走就走,絕不瞻前顧後。 有一回她突發奇想,想在中秋節去柬埔寨的吳哥窟賞月。 隨後她開始查詢簽證信息,上網購買機會,做旅行攻略…… 不到一上午,就把出行計劃搞定了。 完了她將行程計劃發送朋友圈,招募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不久後,一名有同樣意向的小姐姐聯繫了她,兩人順利組成了「吳哥窟之行二人組」…… 這些年,憑藉著說走就走的勇氣,妮妮去了國內外不少地方,收穫了很多快樂的旅行體驗。

其次,當遭遇意外時,TA會做積極假設。 有一次,我跟妮妮一起去東南亞玩。 在街上偶遇一個當地小孩,非常熱情地給我們帶路、拍照; 事後卻向我們收取高價「佣金」,不給錢死活不讓我們走。 我既無奈又氣憤,一股腦陷在被欺騙的懊惱里,無暇遊玩。 妮妮卻一臉輕鬆: 「幸虧遇到的不是人販子,否則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就當花錢保平安吧,以後我們不理會他們就好了。」 基於這份樂觀,她總能給每一段旅行經歷描繪上愉悅的色彩。 再者,即便他人不理解,TA也不會放棄追求快樂的自由。 轉眼年齡到了30+,身邊的同齡人都紛紛結婚生子,買房買車了。 唯獨妮妮,至今還單身,沒房也沒車。 逢年過節,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婆沒少唱衰妮妮: 「你年紀老大不小了,還這麼貪玩,到時嫁不出去,就孤獨終老咯!」 妮妮既不反駁,也不妥協,依然樂此不疲地堅持著自己的生活方式。 後來在一次線下驢友交流會上,妮妮認識了同樣熱愛旅行的小朱, 細聊之下發現彼此三觀相似,審美一致,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話題。 逐漸地,兩人發展成了男女朋友。 今年年初,妮妮和男友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從公司離職,創業當起了旅行博主。 兩人一邊結伴去世界各地旅行,一邊經營著自媒體帳號。 透過帳號的動態,我經常能看到妮妮快樂爽朗的笑容,搭配著風景各異的背景板。 那是一個人在充分體驗過世界的美好事物以後,發自內心流露出來的愉悅與滿足。 她一直步履不停地追尋著快樂,並不斷地用這份快樂滋養自己,達成自我的圓滿—— 這就是一個擁有流暢的快樂的孩子長大後的真實狀態。

寫在最後 發現了嗎? 快樂,既是一種體驗,也是一種能力。 在成長中—— 如果你有幸獲得過「流暢的快樂」的體驗,便自然而然地擁有了快樂的能力。 而如果這份體驗不幸被剝奪了,那對你而言,享受快樂或許就變得有些困難。 不過沒關係,覺察就是改變的開始。 試著去覺察自己的內在需求,好好去愛自己—— 餓了就好好吃飯,累了就好好休息; 想笑時就酣暢淋漓地笑,想哭時就痛痛快快地哭。 在一件件自我滿足的小事中,感受身體的愉悅; 在一次次自我釋放的體驗中,感受情緒的流動。 當我們能夠自由去聯結身體的愉悅,自由去感受情緒的流動, 快樂,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它是如此簡單,也如此美好。

上一頁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