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話少了,孩子就好了

2024-06-15     玉兒     反饋

於是,方醫生一針見血指出: 很多類似的家庭里,父母的聲音和學習要求等慾望總是壓過孩子自身。 一旦孩子表達與自己不同的想法,父母就會用發脾氣或者嘮叨的方式來「鎮壓」,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或者不敢發聲了。 哪怕他真正遇到了學習的困難,內心也沒有力量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只能一味地承擔和忍受,直到堅持不下去,對學校產生恐懼和逃避心理。 不是孩子不想學習、自甘墮落, 而是在父母密集的嘮叨聲中失去了向上溝通的力量,也喪失了努力上進的動力。 有研究表明,重複的頻率與說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線」。 也就是說,當同一件事被重複的次數多了,孩子反而聽不進去了。 這對母子的情形,真的和我跟兒子的狀態如出一轍。 在兒子成績下降的那段時間,我真是特別焦慮,著急。 我一心以為,我的不斷提醒、不斷催促能讓孩子變得更好。 卻忽視了,我「復讀機」似的教育方式,只會加深他對學習的厭惡。 最後扼殺了他對學習的動力,讓他變得越來越差勁。

你的話少了 孩子自然就好了 看到一個故事,印象深刻: 有位媽媽喉嚨發炎,嗓子啞了說不出話。 這天,兒子放學回來說: 「媽媽,今天老師批評我了,我再也不想去上學了。」 這位媽媽很想批評孩子兩句,可是因為說不出話,只好乾瞪眼。 兒子接著說:

「老師說我的作業是抄同桌的,其實真的沒有,都是我自己寫的,為什麼老師看不到我的努力。」 說著說著兒子委屈地哭了,媽媽沒辦法,只能默默抱了抱兒子。 兒子哭完,突然說了一句:「媽媽謝謝你。」 她愣了一下,兒子又說: 「謝謝你今天聽我說了這麼多話,我一定會繼續努力的。」 故事全程,媽媽沒有說一句話,只是默默傾聽,卻獲得了兒子真心的認可和感激。 當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納、被理解,自然願意和父母敞開心扉,也願意發自內心地變好。 很多時候,你的話少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好了。

很多父母都頭疼,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到底應該如何跟孩子相處? 想起知乎上有個帖子「普通家庭應該如何培養孩子?」 有個高贊回答這樣寫道: 春天帶他去郊遊,秋天帶他去山裡摘瓜果,暑假帶他去田野里奔跑,周末帶他去博物館; 沒事多燉幾鍋肉,他踢完球回來餓得嗷嗷的時候,盛上熱騰騰的大米飯,裹著肉湯夾著肉,又爛乎又黏嘴,一碗接一碗,吃得他放下筷子直犯困。 多包幾頓餃子,讓他請同學來家,玩玩鬧鬧,一通亂耍以後,一屜一屜地下。看著他們幾個,嘴裡滿滿騰騰地塞著餃子,還在那比誰吃得多。 總結下來,想要養好孩子,跟孩子保持和諧的親子關係,秘訣就六個字: 多做事,少說話。 也就是說,當父母閉上嘴巴,不過分擔心和打擾, 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孩子自然會健康快樂地成長。

從那天開始,我下定決心做出改變。 我跟兒子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談,鄭重地跟他說了聲「對不起」。 那天,兒子掉了很多眼淚,跟我訴說了這段時間的痛苦和挫折,以及對學習的恐懼。 我認真地傾聽,最後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 媽媽知道你很難,辛苦了!」 接著,我跟兒子保證以後一定會管住嘴,再也不在旁邊煩他,也絕不指責他。 晚上兒子回家,我除了喊他出來吃飯,其他今天聽課如何,作業多不多,通通不提。 飯後,兒子看了一會手機,就打開書包寫作業了,到了點他就去睡了,我也沒問他作業寫得怎麼樣了。 結果第二天早上,兒子出門前竟然破天荒地跟我打了招呼。 月考的成績出來了,兒子有幾科成績依舊不好,我也忍住沒批評他,反而安慰他: 「別想那麼多了,來,今天有你最喜歡的醬豬蹄哦!」 晚上兒子主動敲門來到我的房間,說想和我討論一道錯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當你閉上嘴、不鎮壓、默默付出,安靜地守護著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就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父母就是孩子最依戀的對象。

就這樣,經過2個多月的努力—— 那個跟我處處對著干,對我愛搭不理的小子消失了,我們的關係也慢慢越來越好。 看著他每天精神抖擻地上學、聽課、寫作業,我知道,曾經那個優秀上進的孩子,早晚會回來的。 至此,我也明白了朱自清在《沉默》中說的那句話: 「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想要成為優秀的父母,就一定要學會「閉嘴」。 教育當中,有時候「無聲」,真的比「有聲」更有力量。

上一頁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