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2024-06-15     玉兒     反饋

當然還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情況—— 孩子遭遇挫折了,也發出信號了,需求依然得不到滿足。 比如孩子想嘗試站起來,力氣不夠屢屢跌倒,他哭鬧著尋求幫助,媽媽卻沒有及時趕來。 求助無門之際,孩子一開始可能會放棄,但隨著後期心智的發展,他會嘗試自己想辦法: 扶著桌椅等物品,通過借力讓自己站起來。 這個過程,孩子會經歷一定的挫敗體驗,並開始意識到: 媽媽不是隨叫隨到的,我有時是得靠自己的。 而當憑藉自己能力站起來時,孩子會獲得極大的成就的滿足,並由此形成自我效能感。 成長,往往就是在這時候產生的,它離不開媽媽的放手,也離不開孩子的探索與覺悟。 而前文案例中萍萍母親的問題在於: 她太在意孩子的需求了,一直把萍萍當作6個月的嬰兒一樣全方位地呵護著; 卻無形中剝奪了萍萍自我成長的權利,導致她一直依賴著母親,無法自我負責。

這既是對母親自身的消耗,也是對女兒成長的傷害,著實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所以在育兒過程中,當父母的,不用太在意你的孩子。 當然這裡所說的不在意,不是指對孩子不聞不問,不管不顧; 而是指:盡力做到自己能做的部分,其它的交給孩子自由成長。 前段時間,我採訪了一位創業公司的CEO娜娜。 她是一名獨立、自信且能幹的95後女性,成就超越了很多同齡人。 聊及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娜娜父母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參考借鑑。 娜娜告訴我:她的成長,是從一次次對父母「失望」開始的。 娜娜的父母均是農民,文化程度不高,經濟條件一般。 成長中,父母雖然會在能力範圍內給予娜娜關心、幫助和指引, 但由於能力的局限,他們很多時候是無法全然滿足娜娜需求的。 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 小學期間,母親一開始還能夠輔導娜娜做功課,後來母親的知識儲備跟不上,導致作業屢屢出錯。 面對娜娜憤怒的埋怨與指責,母親沒有反駁,而是幽幽地回了一句:「對不起,媽媽已經盡力了。」 無奈之下,為了不挨老師的批評,娜娜只能自己默默鑽研,或向鄰居小姐姐求助,攻克作業難題。 通過這個方式,她逐漸擺脫了對母親的依賴,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娜娜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三那年。 當時迫於高考壓力,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報了高價補習班。 但偏偏在這個時候,娜娜的奶奶中風癱瘓,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還欠下不少錢。 娜娜知道家裡經濟困難,捉襟見肘,但為了自己的學業前程,她還是硬著頭皮讓父親給錢報名補習班。 面對娜娜的要求,父親充滿了為難,一夜未眠。 第二天,父親將手頭僅有的2000塊錢交到娜娜手裡: 「對不起,爸爸已經盡力了,確實湊不夠錢給你報輔導班; 你拿著這些錢去買輔導資料,剩下的,你就自己想辦法吧。」 看著父親一臉的真誠與無奈,娜娜不得不放棄報班的念頭—— 轉向自己對著輔導資料默默鑽研,實在鑽研不出來,就向學校科目老師尋求幫助。 通過這個方式,她的知識不斷鞏固,成績不斷上升,高考還考出了有史以來最好的名次。 反而有部分報了高價補習班的同學,他們卻由於緊張過度,壓力無法排解,發揮失常了。 也就是說,在娜娜的成長過程中, 父母力所能及的幫扶,給了她最初的安全、支撐與指引; 而父母無可避免的局限,又促使著她不得不放下對父母的依賴,在困境中摸索破局之路。 也由此,形成了她「敢於爭取、不等不靠、自我負責」的人格品質,並一路支撐著她走到了今天。

寫在最後 透過萍萍和娜娜的案例,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 一個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不是來自父母一味的幫扶,而是來自父母放手的自由。 當父母事事圍著孩子轉,竭盡全力地幫扶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表面上看他們是在「愛」孩子,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自由。 而當父母既能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予以幫扶,也能夠在自己做不到之際大膽放手, 孩子才有可能在體驗到父母的愛以後,逐漸放下對父母的依賴,學會去為自己負責。 當然在離開父母獨自前行的道路上,孩子可能會經歷一次次的挫折與考驗, 但與此同時, 他也會在與現實世界的碰撞中,不斷實現自我的成長與蛻變,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既然如此,那父母們就不妨給自己鬆鬆綁,把成長的自由歸還給孩子吧。 「在看」+「轉發」放開雙手,讓孩子自主地與世界碰撞吧

上一頁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