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卸任新加坡總理:從接班到交班

2024-05-17     玉兒     反饋

2013年7月2日,新加坡十二獅隊在馬來西亞超級足球聯賽奪冠。圖為李顯龍與隊員們一起舉杯慶祝。李顯龍的執政風格與其父親「家長式」的治國方式有些不同,而更多被認為是「朋友式」的治國。他展現開放包容的一面,大力啟用年輕人,希望他們能夠獨立思考、勇於探索,並承擔責任。他成功帶領新加坡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的影響,讓新加坡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其執政下的新加坡雖然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在政策執行上又有社會主義的特色。他在任內延續過去的公屋政策,大力推行組屋建設,讓年輕人不再為住房發愁;他積極推進公立醫院建設,實行中央公積金政策,減輕看病貴的壓力;他致力於打破階層劃分,讓窮人的孩子也有上升的階梯;他敢於直面新加坡社會存在的種族、性別、語言等敏感議題,並放在聚光燈下公開檢視;他推動政府與人民的交流,讓群眾充分表達對邊緣問題的看法,被新加坡人視為民主制度走向成熟的過程。「治國富有想像力、臨危不亂、始終保持大將之風、以德才服人、知人善用,以及能擇善而固執,但又不冥頑不化」是廣大國民對這位總理的肯定。

2015年新加坡大選期間,李顯龍與支持者們在一起。在當前中美關系面臨嚴峻挑戰的背景下,李顯龍領導的政府奉行平衡外交政策,堅持在中國擴大貿易,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力度。在一年一度的中新雙邊經濟合作委員會(JCBC)的加持下,中新經濟合作越來越深入,新加坡已成為中國第一大外資來源國,中國也已成為新加坡第一大貿易夥伴。李顯龍任內多次訪華,也多次接待中國國家領導人訪新。如今中新每年高層互訪頻繁,民間交流更是熱絡。李顯龍在其任內放開對中國遊客免簽,對促進雙方人文交流收效顯著。2023年4月中新簽署《關於建立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兩國正邁進新的一頁。新加坡作為移植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國家,每次大選都是對李顯龍和人民行動黨政績的測試。2011年5月7日舉行的第16屆大選,人民行動黨遭遇新加坡獨立以來最大的選舉挫折,得票率創1965年以來新低,只有60.14%。李顯龍稱此次大選是新加坡歷史的分水嶺,標志著新加坡政治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民主選舉社會存在的「摩天輪」效應在新加坡同樣存在,青年Z世代(網絡流行語,也指新時代人群,通常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們一出生就與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受數字信息技術、即時通信設備、智慧型手機產品等影響比較大)的崛起伴隨著社會對執政黨制衡呼聲的高漲,也是對人民行動黨能否繼續執政的考驗。2020年新加坡第18屆大選,人民行動黨雖然成功連任,但是反對黨工人黨史無前例地獲得93個議席中的10個,在新加坡政壇投下震撼彈。李顯龍決心在國會中設反對黨領袖,讓可能不斷增加的反對黨人接受和執政黨一樣的檢視。這個方法究竟能不能有效地建立新加坡式的良好政治,目前還難下定論,但在若干年後將是歷史評價李顯龍時代的另外一個角度。

在對外關繫上,李顯龍領導的政府立足東盟,致力維護東盟團結與合作、推動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高度重視發展同中美日韓澳關系;突出經濟外交,積極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已與多國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圖為2017年李顯龍夫婦與到訪的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夫婦一起植樹,紀念兩國建交50周年。

2018年印度總理莫迪訪問新加坡時與李顯龍舉行會晤

2024年李顯龍與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出席在馬來西亞新山舉行的新山-新加坡捷運系統(RTS)項目紀念儀式。RTS是跨越柔佛海峽連接馬來西亞新山和新加坡兀蘭的跨境捷運項目,竣工後將是新馬兩國間首條跨境捷運線路。

2024年3月李顯龍出席澳大利亞-東盟特別峰會領導人全體會議時與其他領導人合影留念

2022年12月李顯龍出席首屆歐盟-東盟全面峰會時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交談

美國總統拜登與到訪的李顯龍舉行會晤

2014年第11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框架下的新加坡共和國總理李顯龍與中國企業CEO圓桌對話會在南寧召開在李顯龍執政近20年里,新加坡的人均GDP從2004年的2.76萬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8.47萬美元。在很多新加坡人看來,李顯龍的成長經歷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命中注定,但他的天賦和努力則是這個小島國的福氣。正如其父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所講:「1989年,也是我辭去總理一職的前一年,我在黨大會上說過,要是顯龍接替我,這對新加坡或對他本人來說都不是好事。我不要讓人們把他看作我的接班人,他應該憑自己的實力坐上那個位子。他還年輕,由另一個人來繼承我的職位當總理更為理想。如果將來顯龍表現稱職當上總理,到時大家都會很清楚他靠的是自己的政績。」李顯龍沒有讓父親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