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伯母,大半生在農村,因此我很希望自己能住大房子。祖母過世後,大伯母一定要獨佔祖輩的房子。
可是,大伯母不願意花一分錢。她認為,自己照顧了祖母兩個月,拿到房子也是應該的。
因為房子的分配問題,一家人鬧得不歡而散。
劇情的轉捩點,出現在五年前──大伯母要帶孫子,隨著兒女進城定居。
清明節的時候,親戚們去掃墓。大伯母也在其中,她看到老房子的瓦片被風吹走了,牆壁上有了青苔,嘆息了一句:「哎,房子估計要倒了吧。」
一句話,惹人落淚,也讓所有的人釋然了。
一家人都進城了,房子荒蕪了,門口的菜園也有了野草。矛盾的焦點,早已灰飛煙滅。
你過世之後,從祖輩身上爭來的東西,還有什麼價值呢?人生的最後,不過是三丈土,或者更小吧。
學會不爭,兄弟姊妹的感情,就順多了。如果大家都願意付出,還能常常聚一聚,誰請客吃飯,都行。

02
吵什麼?到頭來都會和解。
有一句很扎心的話:「見一面,少一面。」
如果每一次見面,都吵嘴,那麼見面就沒有意義了,反而會加速感情的惡化。
古人勸導我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都是要入土為安的人了,還說什麼硬氣的話呢?多說一說祝福吧,給後輩留下好的印象,給活著的人更多機會。
在某平台,看過一個小影片。
九十多歲的姐姐,去探望八十多歲的弟弟。
弟弟躺在病床上,早已不能說話。旁邊的兒子,哭著說:「爸,姑姑來看你了。」
姐姐笑了,說:「沒什麼,我也要走了......」
病入膏肓,不能言語。這就是人生最後的時光。或者,談笑風生,安然走過人生的最後一分鐘。
反正,你「說一句,就少一句」,壓根就沒有吵架的力量,也沒有必要。
從小到大,兄弟姊妹都吃了不少苦,也見證了彼此的成長;從大到老,都有鬧翻過,但終究是小事,比不上生死的大事。

03
恨什麼?傷害的都是自己。
卓別林說:「我們不願意彼此仇恨、鄙視,這世界容得下所有的人,土地是肥沃的,它能養活所有的人。生活的道路是自由美好的,可是我們迷了路。 」
卓別林的父親,37歲就過世了。年幼的他,為了生活,當花童,去理髮店當小工。
1903年,哥哥西德尼出海歸來,鼓勵卓別林,到倫敦「毛遂自薦」。很快,卓別林得到了《偵探福爾摩斯》中的一個角色。
顯然,當生活困頓時,鼓勵和幫助一定要超越仇恨,才能慢慢崛起。
當我們到了人生最後的歲月,如果還要去恨誰,就是糊塗,就是給兒女留下一個悲劇──帶著仇恨去面對親人。
一代人的「恨」,在任何時代,都不是遺產。唯有愛,才能持久不息,讓家庭持續興旺。
每個人都知道,家風很重要。可是為什麼你自己容不下大家庭、卻要兒女容得下你呢?人活著的一天,就要言教身教一天。
你對親人的態度,就是兒女對親人的態度。別知道太晚。
認真想想,不管兄弟姊妹對你多差,也會在某一個時段裡,善待過你。滴水之恩,也是恩,放大了,就是家風。

04
孟子說:「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一輩子太短,如果珍惜感情,就會活得很幸福,如果你破壞了感情,就會活得很難過。
相信你和我一樣,期待「安度晚年」。既然是這樣,就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吧,過去的怨氣,過去了就算了。
趁著兄弟姊妹還健在,打個電話,問候一句;喝杯酒,吃頓飯,青菜蘿蔔也有家鄉的味道;帶著兒女,去叔叔姑姑家看看,雖然給不了什麼,但緣分還在。
孫悅說:「失去弟弟的家庭,就像癌症病人。現在,癌症終於治癒了。弟弟找回來了,是我23年來最光明的一件事。」
藉助孫悅家的「手足情深」,你就順水推舟,去和兄弟姐妹擁抱一次,去治癒自己的內心世界,主動跨過內心的溝溝坎坎。
生命不能重來,但是健在的人,會再一次相愛,一次又一次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