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都沒有棉被,在零下幾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麼扛過來的?

2023-12-01     正一品     反饋

他們會像野獸一樣躲在山洞裡取暖,或用獸皮樹葉臨時搭個窩棚區區禦寒,直到後世,人類才逐步掌握了織布與養殖牲畜的技藝,冬天的衣食才得以改善。

數百年後,宋朝種植棉花的技術日趨成熟,普通老百姓才得以大量使用棉衣棉被禦寒,在那之前漫長的歲月里,許多窮苦的百姓都靠草紙衣服挨過冬天,雖然保暖性不佳,但是極其廉價易得,在物質匱乏時也可湊合使用。

甚至在文人學士圈子裡,也存在著穿草紙衣的流行風尚,他們不計較衣著價格,只求心靈的通透。這種簡樸的品味也成為後世文人的精神典範。

可以看到,歷史就是人類不斷學習、創造,以對抗自然嚴酷考驗的過程。正是有了先人的聰明和創造,我們的冬日才不再寒冷困苦。我們應當感激老一輩艱苦奮鬥積累的智慧,並把這份感恩之情傳承下去。

冬日居室溫暖技

寒冷的冬日,人們最怕的是室內冰冷,古人雖沒有現代高科技產品,但在居室保暖上也下了不小的工夫,並形成了獨特的技巧。

楚人的穾廈建築,不僅考慮裝飾,也注重牆體材料與地面,全方位確保房屋保暖,湖北五座墳3號漢墓的槨室,仿照墓主生前住處建成雙層多室,門廳樓梯一應俱全,其中一間陽光充足的溫室供人小憩。

楚人還在建築中設計地室,兼顧冬暖夏涼,建造宮殿時呈坐北朝南格局,利用日照取暖,牆體用厚實土夯打實,屋頂設竹製頂棚與樓板隔塵隔寒。

就寢時,楚人在地上設木床與草蓆,以隔絕地氣,枕頭內外包錦邊絹,出土的竹枕上還鑲舞人動物紋錦,大衾以絲綿或麻絮填充,防寒保暖。

取暖用具方面,天星觀墓曾出土爐、鏟與碳簍等銅器,古人早就利用木柴或柴炭烤火取暖,富人用柴炭,窮人用木柴。

半坡、姜寨遺址房內設有爐灶,可做飯又能取暖,咸陽宮殿遺址洗浴池邊發現壁爐,其中兩座供浴室取暖。

秦長樂宮牆體空心夾牆中設火道,與灶相通,可取暖,漢武帝建溫室殿,裡面塗花椒泥,掛錦繡,用香桂、火麒麟屏風、鴻毛帳、西域毛毯裝飾,效果非凡。

除了建築和生活用具能保暖,楚人的衣著也注重禦寒,考古發現楚國婦女常穿麻衣、絮衣等輕軟衣服,外罩厚實羊皮襖,男子外出多穿皮裘或氈氊,這類衣物既輕便又溫暖,足見古人的智慧。

飲食上,冬季楚人也講究滋補養生,常吃各種肉類,如豬肉、魚肉、蛙肉等,肉類含熱量高,有助於禦寒,蔬菜以蘿蔔、白菜等好的冬菜為主。酒方面以濃香型白酒為主,小量飲酒可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