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想像嗎?車水馬龍的 大馬路中央,突兀地扎著一座十米多高的粉紅色小洋樓,裡面滿滿當當地住著一家四代,男女老少十餘口人。
房子的外面是 絡繹不絕、疾馳而過的車輛,房子裡面的 老老小小就在這樣鬧哄的環境里一口氣挨了十四年。
這里是2017年前的上海九亭的一處交通要道,房子的主人是張新國,他有一個十分響亮的名頭——「中國最強釘子戶」。

「釘子戶」張新國拆遷前的人生經歷
時間倒流七十年,今日繁華的松江區九亭彼時還是一片荒涼,張新國的父輩們就是這個時候來到九亭落戶,慢慢紮下根來,待到了張新國這代,他家儼然已是此地的老住戶了。
在張新國眼裡,滬亭北路的一草一木都承載著他的童年記憶。
成年後的張新國找了份建設公司的好工作,端上了旁人羨慕的鐵飯碗。因為工作不錯,加上腦子靈活,父母幫襯,年輕時期的張新國很快小有積蓄,靠著這筆積蓄,他率先在村裡蓋起一座闊氣的小洋樓。
房子有了,媳婦自不用愁。很快,聰明能幹的張新國相看了一位漂亮賢惠的姑娘,不久之後一個新的家庭誕生了。

短短幾年,二人世界發展成了四口之家,張新國得意地抱著自家的大胖小子和漂亮閨女,臉上笑開了花。
因為父母早逝,張新國的老丈人夫婦主動站出,分擔了看護倆娃兒的重擔,老少三代人幸福地生活在這座小樓中,一家人歡聲笑語不斷。
慢慢的小子長大了,娶了媳婦成了家。閨女也到年齡了,找了可心的人兒也結了婚。
老張有點兒惋惜:新姑爺帥氣能幹,和閨女感情也好,美中不足的是新姑爺是外鄉人,在上海沒有房子。
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張捨不得自家嬌生慣養的閨女流落在外受苦,大手一揮讓女婿住進了自家的二層小樓里。

接下來的幾年裡,張家的第四代也陸續報到了,幾歲的娃娃們年齡挨得近,整天裡嘰嘰喳喳。雖說是骨肉至親,相互之間也難免磕磕絆絆。
張新國抽著煙,緩緩地吐出幾口煙氣,他的眼睛透過鏡片細細打量著自家的二層小樓,暗地劃算:一家子四戶,老老小小十幾口人,就擠在這座樓里,真是太憋屈了……乾脆擴建!
1997年,張新國召集全家人開了一次家庭會議。老張當著一大家子的面兒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咱家人口多,住得實在不寬敞,我琢磨著還是擴建。我呢是咱家家長,帶個好頭,先拿二十萬(約台幣90萬),你們也不能光看著得出力。」

擴房的提議得到全家一致贊同,會議過後張新國的老丈人掏出了壓箱底的十萬塊(約台幣44萬)養老本,女婿也上交了小家庭的金庫。
老張拿著一家人籌措的四十萬(約台幣170萬)給自家的二層小樓來了個大改造,不多時,二層小樓搖身一變成了三層小樓,內部裝修也是煥然一新。
為了解決家裡的雜物存放問題,細心的老張還買下了自家小樓後邊的一塊空地,在這里加蓋了一處平房,用來堆放家裡雜物。
翻新加蓋後的小洋樓漂亮又氣派,在當時的村裡分外惹眼,鄰居們紛紛夸贊老張一家子人口多,家業大,日子過得紅火。
老張之前緊鎖的眉頭也舒展開了,干起活來也是更有勁了,兒女們住得寬敞了心情也舒暢起來,一家人的日子真是越過越美。

一個「拆」字打破寧靜生活
2003年,張新國所在的松江區九亭238號傳來一個重磅消息: 這里要拆遷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實在是太快了!張新國所在的村子雖然屬於郊區,可也是名副其實的上海地界,隨著上海經濟的日益繁榮,這里也引起上海市政府重視。
2003年,上海市新出台了一份市政規劃,依著規劃相關部門將來會逐步拆遷九亭這里的住宅樓等建築,空出新地,修建一條名為滬亭北路的四車道交通幹道。
拆遷?那是好事啊。九亭這塊兒的居民們收到消息後都沸騰了!老張也不例外。
張新國細琢磨:自家的小洋樓加上後邊的雜物間,面積可是三百平不止,閨女成家後單獨開了戶,兩家的戶口外加這三百多平的建築面積,怎麼地自家也能拿到6套房子。

而且老張手上還有殺手鐧:他早早研究過了,依據公示的規劃路線, 自家的房子不多不少,正好卡在主幹道中央,這位置關鍵著呢,他老張頭不點頭,這路能建成?
老張胸有成竹,待主持拆遷工作的人員上門後, 提出了6套房子外加一千萬(約4400萬台幣)的補償主張。
可拆遷辦這邊並未理會老張的請求。他們亮出了此次拆遷的補償方案: 張家最多補償4套房子,外加兩百多萬現金。
4套房子,兩百多萬現金。這個補償數目離老張設想的6套房子,1千萬現金出入的有點兒大。
其實拆遷辦這邊也是照章辦事。 當時上海市的拆遷補償政策是看房產證上的面積數和家中兒女戶口。張新國所在村子建房用地一律劃分為農村宅基地,宅基地證上對應的只是 當時建房批出的宅基地面積。

通俗來說不管張新國自建的小樓是二層三層,哪怕實際建築了十層,那都超出了補償范疇,只有宅基地上批示的一層面積可以獲得此次拆遷的承認補償。
而一本有效宅基地證能分得 一大一中一小3套房子。鑒於老張的閨女結婚後戶口還在這幢小樓里,按照當時政策張家 還能加分1套一百來平的補償房。
老張很是憤憤不平:那隔壁王老二家就一層大平房,也能拿4套房;那前街李老三,房子質量照他家差得遠來!就因為倆兒子,比他家還多出1套房!
眼瞅著自家當初擴建小樓的四十多萬(約170萬台幣)就要打水漂,雜物間的地契證明也早就失效,張新國的心裡就像老鼠撓了似的不得勁。
拆遷辦的人三天兩頭的上門來做工作,老張咬緊了牙就是不鬆口。

一來二去,拆遷辦那邊也著急了:「張新國,拆遷全是按章程辦事,補償你家的標準就是這4套房外加二百來萬安置款,你別胡攪蠻纏,干擾工作,鬧到後來路照修,車照開,現在這補償都不一定撈得著!」
張新國的驢脾氣也上來了:「行,您去拆您的房修您的路,我呢,今天就把話撂在這,沒有6套房我們家還就不搬了!」
「釘子戶」14年的尷尬生活
慢慢的,鄰居們簽了字拿了房歡天喜地地搬走了,只剩下張新國一家在這耗著。
而滬亭北路主幹道的建設再也等不了了,施工隊進駐了村子開始了拆房擴路的工作。
老張一家就梗著脖子一路見證著滬亭北路的變化:房子拆完了,廢墟清理了,大路修起來了,車走起來了……

隨後的十四年里,張新國一家繼續釘在這座孤零零的三層小紅樓里,一天天地煎熬著。
白天,車輛鳴笛聲不斷,吵得孩子們哇哇大哭,老人們也休息不好。隨便一輛大車經過, 整個房子恍若經歷地震一般,轟隆作響。
晚上?還不如白天,因為老張家房子正好扎在大路中央,夜裡行車的司機視線不好,車輛途經張家小樓時極易發生交通意外,張家的房子也因為這個緣故遭受了不少傷害。
張新國猶記,有一次,一個年輕的司機一不小心就撞上了自家院墻,愣是把墻壁扎出一大窟窿,一家人被嚇得不輕。後邊還沒等著他們找對方索要賠償, 那邊反而氣勢洶洶,揚言要告他們。
肇事者的理由也充分: 張新國的小洋樓於情於理不該出現在一條交通要道上。雖然最後鬧到打官司,張家人沒被判責,可這樣的意外數不勝數,一家人不堪其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