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窩里橫 窩外慫」算性格缺陷?不,聰明爸媽僅用2步解決問題

2022-09-22     玉兒     反饋

在家霸王龍,出門像條蟲

周末,同事英姐帶著5歲的女兒蓓蓓來家裡做客,優米拿了不少玩具招待小夥伴。蓓蓓眼巴巴地看著客廳的蹦蹦床,偷偷問英姐「媽媽,我可以玩妹妹的蹦蹦床嗎?」「可以呀,妹妹的玩具你都可以玩」,我趕緊回答。

後來發現,蓓蓓每玩一個新玩具都要回頭看媽媽一眼,媽媽點頭了她才會繼續玩。於是我調侃「家教夠嚴呀,孩子這麼懂禮貌!」。

可英姐卻說:「懂禮貌?那是你沒見過她在家撒潑打滾的樣子!這孩子典型的『 在家霸王龍,出門像條蟲』!」

仔細想了一下,優米好像也是這樣。在家,嗓門大的能把屋頂揭了;一到外面,一句話都不說。不管別人怎麼熱情,她總是站在那淡淡地看著。小朋友找她玩,她也是躲得遠遠的, 把「窩里橫,窩外慫」的精髓發揮地淋漓盡致!

問了一圈周圍的人,發現不少孩子都是「窩里橫,窩外慫」。有朋友還為此咨詢心理醫生:這算不算是性格缺陷?

恰好優米也有這方面的困擾,於是我特意去翻了心理學書籍,才知道孩子「窩里橫,窩外慫」都是有原因的。

為啥大部分孩子都是「「窩里橫 窩外慫」呢

很多父母都不明白,為啥孩子會有兩幅面孔。其實心理學上對此是有分析的:

先看,「窩里橫」是咋回事?

「窩里橫」可能來自「遺傳」

心理學認為, 人在安全的地方更容易放開自我,無拘無束。而進入陌生環境,則會變得恐慌、拘謹。所以,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見到陌生人都會選擇約束自己的行為。網上流行一句話「我們總是把壞脾氣留給了親人」,也是這個原理。

對孩子而言,家裡相對安全,外出則是暴露在了陌生的環境。他們會習慣性模仿父母對待陌生環境的處理方式,倘若父母在外面本就不是容易放開的人,那麼孩子自然就會變得「窩里橫,窩外慫」。

「窩里橫」可能來自家庭習慣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窩里橫」,這其實跟主流的育兒方式有關。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大部分孩子6歲前都是爺爺、奶奶在帶。老人對孫輩無盡地寵愛,很難堅持原則,這就給了孩子「窩里橫」的土壤。

孩子很聰明,只要「窩里橫」得逞過一次,他就會把這一招練得爐火純青。比如,只要孩子撒潑打滾買過一次玩具,第二次要玩具時就能快速復制上回的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 在家裡「橫」慣了的孩子,往往習慣通過「橫」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放在家人身上效果奇佳的方法,對外人根本不起作用,這種落差會讓孩子無法適應外界環境。而在外受了壓抑的孩子,則會把氣撒到家人身上,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所以,制止孩子「窩里橫」一定要趁早。

再看「窩外慫」是咋回事?

孩子對陌生環境有天然的抗拒感,尤其 一歲半之前的孩子,還處於分離焦慮期,「窩外慫」其實非常正常。這時家長萬不可簡單粗暴地將孩子推出去,而是要包容孩子的行為,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但如果孩子3歲後,出門還是畏畏縮縮、過於拘謹,那就需要引起注意了。這些孩子「窩外慫」無外乎兩個原因:

其一,性格慢熱

有些孩子就是天生慢熱,優米就是!她一定要確認周圍環境不會威脅到自己才會行動。這類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她們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窩外慫」,只是比其他孩子更謹慎些,所以我們建議父母尊重這類孩子的節奏,不要強行破壞,讓他用自己的步調去探索世界。

其二,缺乏社交技巧

有些孩子內心是渴望和別的孩子玩的,但苦於不懂社交技巧,就是不敢上去打招呼。面對這類孩子,最好的做法就是家長做示範。

比如,碰到陌生的小朋友,家長可以試著先打招呼,「小朋友,你好呀,今年幾歲啦?」「要不要和小妹妹一起玩呀?」等等,再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還不開口,那就從「拜拜」開始,離開的時候讓孩子和其他人說「拜拜」。大數據顯示, 90%的孩子雖然不願意見面打招呼,但都願意在離開時說「拜拜」。

1/2
下一頁
玉兒 • 90次觀看
玉兒 • 100次觀看
玉兒 • 40次觀看
玉兒 • 20次觀看
玉兒 • 80次觀看
玉兒 • 50次觀看
玉兒 • 20次觀看
玉兒 • 20次觀看
玉兒 • 40次觀看
玉兒 • 110次觀看
玉兒 • 20次觀看
玉兒 • 40次觀看
玉兒 • 10次觀看
玉兒 • 0次觀看
玉兒 • 0次觀看
玉兒 • 10次觀看
玉兒 • 10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