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2022-06-20     司馬懿     反饋

心經,也被稱為《般若心經》,其全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心經全文只有260多字,篇幅並不長,但是字字句句暗藏乾坤,可以說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之作。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心經》這部佛教經典,在佛教中,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古往今來,持誦者和頌抄者不計其數,而整部心經中,被引用得最多的一句話,非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莫屬了。

無論是在古代的書畫作品中,還是在現今的影視作品中,都不難見到這句名言的存在。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很多人對這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解,是片面,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俗話常說,「色字頭上一把刀」、孔子也說:「食色性也」,「色」字,在世人眼中有一種普遍的解釋,便是好色。

有這一先入為主的觀念在,人們便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理解為好色最終將是空無,到頭來一場空便是好色的結局。

因此,人們認為這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規勸人們不可好色,看破紅塵。恰巧佛家是講戒色和出世的,就更鞏固了人們這一先入為主的錯誤理解。

當然,對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有其它不同的理解。

在《心經》中,有提及「照見五蘊皆空」,這里所說的五蘊,包括了「色、受、想、識、行」,「色即是空」中的「色」,與「五蘊」中的「色」,是否屬於同一概念?

無論如何,「色」不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好色,而「空」也不可以通俗地理解為虛空,色和空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它包含了釋家的哲學思想,值得世人做更進一步的解讀。

關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解,還有一種較為普遍的解讀,即「色」為有形的,眼前所講的一切皆為「色」,而「空」為無形的,指的是人的意識層面。

有形可以是無形,而無形可以是有形,這一概念十分拗口,晦澀難懂,對於這以概念的理解得多少,則要看個人的悟性,也就是所謂的悟根,每個人的悟性不同,只可意味不可言傳,悟性高,則是所謂的「有緣人」

佛度有緣人,便是此解。

從以上的這個解讀,可以知道「色」與「空」之間的邏輯關系,即色中有空、空中有色、色與空之間,可以相互轉換。

舉個更為具體的例子,有人認為,人的感官感受到的世界,並不是這個世界原本的樣子,要想真正地認識世界,通過人的感官,是幾乎不可能達到的。

甚至對於觀察世界的本來面目,人的感官是存在欺騙性的,看到的不是真實,色即是空。

沒有看到的,不一定不是真實,不一定不是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例如蝙蝠能夠感受到超聲波,假若人的感官也能感受超聲波,對於人而言,這個世界又是另一番模樣,空既是色。

相對於而言,「空」這個概念,在釋家中,比「色」這個概念更加高深,《西遊記》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家喻戶曉,其主角法號便是「悟空」,最終,悟「空」成佛,可見,「空」這個概念,並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