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生草藥圖 之 瘡耳 篇 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2021-11-30     葉麗韻     反饋

瘡耳 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菊科)

別名 : 痴頭婆、虱麻頭。

藥用部份 : 果、莖、葉。

性能 : 味甘、微辛,性溫。祛風散寒,化滯止痛,解毒。

主治 : 1. 感冒,頭痛,頭暈;2. 高血壓,糖尿病;3. 瘧疾;4. 麻風,疥瘡。

一般用法 : 乾果 1 ~ 3 錢 ,莖、葉 0.5 ~ 1 兩,水煎服。

形態 : 一年生、粗肚草本,高可達一米。葉互生,粗糙,闊三角形,長 5 ~ 14 厘米,寬 2 ~ 11 厘米,常 3 ~ 5 裂,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齒。花春夏開放,淡綠色,雌雄同株不同序;雄性頭狀膚花序聚生於上部,呈球形,直徑約 6 毫米,具多數雄花;總苞片 1 層 ;雌性頭狀花序生於稍下部,為一個囊狀總苞,內有 2 朵雌花,柱頭露出;熟時總苞橢圓形,長 1 ~ 1.6 厘米,外被多數向基部略增粗的鉤刺,頂端有 2 條叉開或內彎的喙。

生長環境 : 生於路邊、村旁或荒地上,常見。

附註 : 全株有小毒,果更大。果含瘡耳甙,其次還有脂肪、樹脂和生物鹼,服過量會引起面紅、頭痛、噁心、嘔吐、腹痛、血壓低、脈搏慢,嚴重者發生昏迷、痙攣而死,主要是蒼耳毒素侵害腎臟、肝臟和腦造成腎曲細管凝固性而淤死。急救則採用排泄及稀釋毒素,保護內臟,預防併發症。

採集加工 : 洗凈曬乾備用。

上一篇 :中華生草藥圖 - 之 荷蓮豆 Drymaria cordata (Linn.) Willd. ex Roem. et Schult. (石竹科)

https://hker.life/article/1532758#9093

下一篇 :中華生草藥圖 - 之 風車藤 Hiptage benghalensis (Linn.) Kurz (金虎尾科)

https://hker.life/article/1532910#9093

耳瘡

耳瘡,中醫病名。耳瘡之名出《外科樞要》。《諸病源候論》稱耳生瘡。耳瘡是因實熱內熾,毒火上炎耳竅,或挖耳損傷耳道等所致。以耳竅疼痛較劇,耳廓拒按,耳道紅腫為主要表現的瘡瘍類疾病。本病多見於西醫所指瀰漫性外耳道炎。

中文名 耳瘡 常見發病部位 外耳道 相關西醫疾病 瀰漫性外耳道炎 多發群體 所有人 別 名 耳生瘡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耳科疾病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

耳瘡是指外耳道的瀰漫性紅腫瘡瘍,以外耳道瀰漫性紅腫、潰瘍、滲液等為特徵。相當於西醫的瀰漫性外耳道炎。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的「瀰漫性外耳道炎」可參考本病進行辯證施治。

病因

外因多為污水浸漬、挖耳損傷、耳道不潔等,風濕熱邪,上犯耳竅;內因多為肝膽濕熱鬱蒸,上攻耳竅;若病久則血虛化燥,耳竅失養。

病機

1、風熱濕邪,上犯耳竅

多因挖耳損傷外耳道皮膚,風熱濕邪乘機侵犯,或因耳道不潔,污水入耳,或因膿耳之膿液浸漬,濕郁化熱,風熱濕邪犯耳,與氣血相搏,致生耳瘡。

2、肝膽濕熱,上攻耳竅

濕熱邪毒壅盛,引動肝膽火熱,循經上犯耳竅,蒸灼耳道,壅遏經脈,逆於肌膚而生耳瘡。

3、血虛化燥,耳竅失癢

久病不愈,陰血耗傷,血虛化燥,耳竅肌膚失於濡養而致病。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多發於氣候濕熱的季節或地區。

2、發病前多有膿耳、挖耳史,或游泳、沐浴污水入耳病史。

3、耳內疼痛或輕或重,講話、咀嚼、張口時疼痛加重,或伴耳內作癢。

4、檢查見外耳道皮膚瀰漫性紅腫糜爛,有少許粘膿性分泌物,病變可延及外耳道口,外耳道因腫脹而變狹窄。可伴耳前後皮膚紅腫或核腫痛。

5、慢性者,病程較長,檢查見外耳道狹窄,外耳道皮膚粗糙、增厚,輕度糜爛、結痂。病變可波及外耳道口;若波及耳膜可伴耳鳴、聽力減退、光錐消失,耳膜標誌不清。

病證鑑別

耳癤:是指發生於外耳道的癤腫,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紅腫、突起如椒目為其特徵。

旋耳瘡:是指旋繞耳廓或耳周而發的濕瘡,以耳部皮膚潮紅、瘙癢、黃水淋漓或脫屑、皸裂為特徵。

相關檢查

耳部檢查:耳屏壓痛,耳廓牽拉痛,外耳道瀰漫性紅腫,可有少許分泌物。反覆發作者,可見外耳道皮膚增厚、皸裂、脫屑,甚則外耳道狹窄。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風濕熱邪,上犯耳竅,故耳道紅腫;風熱邪盛,則耳癢、灼熱、疼痛;濕熱邪盛,則耳痛、滲液;頭痛、發熱、惡寒、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外襲之證。肝膽濕熱上蒸耳道,薰灼肌膚,故耳道瀰漫性紅腫;濕熱盛,則肌膚糜爛,耳道滲液;肝膽熱盛則口苦、咽干、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為肝膽濕熱之證。久病氣血虛損,耳竅失癢,邪毒久羈,故耳癢、耳痛反覆發作;血虛耳竅失癢,故耳道皮膚增厚、皸裂、結痂;舌質淡、苔白、脈細數為氣血虛之證。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