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嘲最醜「星」二代,如今憑「氣質」被全網稱讚:多少優秀孩子,被標籤毀了

2021-10-20     司馬懿     反饋

當孩子被別人說「醜、黑、難看」時,父母的反應和態度,決定了孩子對自己的外貌是自卑還是自信。

日前張庭的女兒家菱成了微博熱議的話題。

因為沒有遺傳爹媽的好基因,長著一張平凡的臉,家菱一直被網友嘲笑: 「最醜星二代。」「這長相跑偏了。」「這孩子把父母的缺點全遺傳完了」。

面對眾多噴子,家菱沒有生氣,更沒有落淚,而是和媽媽一起,用一段幽默的視訊對話來反擊。視訊中,家菱正在吃著零食,拍了拍自己的臉,自信地說:「你們不要再評論我的長相了,我又不是靠臉吃飯的。」

邊上的媽媽則問她:「那你靠啥?」她幽默地答道:「靠嘴唄!還用問嗎?」

11的女孩,從小到大一直遭受著網友對她容貌的「攻擊」。但她眼神裡卻絲毫沒有自卑和膽怯,這股自信,離不開母親張庭對她的鼓勵和認可。

我們今天聊聊為什麼大人總喜歡給孩子「貼標籤」的事。所謂貼標籤,說白了就是給孩子扣帽子,反復、經常性地用某一個片面的詞語來形容這個孩子,簡單地把孩子歸到某一類上,比如說「熊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多標定的人」,孩子也是如此。

一、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識

1968年,美國一名老師,做了一個著名的「標籤」試驗:

她按照眼睛顏色,把班裡的學生分成藍眼睛和棕眼睛兩組,分別給兩組學生貼上「優秀」和「愚蠢」的標籤,要求兩組學生不能一起玩,還強制要求「愚蠢標籤」的學生坐教室後邊,「優秀標籤」的學生則享受更好的待遇。

第一天,她發現貼上「愚蠢標籤」的藍眼睛學生,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自卑,甚至認同自己愚蠢且平庸。

第二天,她告訴學生們,她弄錯了,把兩個標籤交換,並調換兩組學生的待遇。這一天,棕眼睛的學生變得沮喪、自卑,而藍眼睛的學生則心情愉悅,自信。

這就是標籤效應。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標籤」具有暗示作用,會向被貼標籤的人做出隱性提醒,你就是這樣的人。

這種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是很多家長慣用的伎倆。

「你怎麼幹什麼事情都這麼磨蹭。」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

「寫個作業,不是上廁所,就是喝水,一點都不專心。」

……

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對自己的所有認識都來自於外界的評價。

當你不斷告訴他,他「愚蠢」、「磨蹭」、「笨」、「不專心」時,他只會認同,是的我的確是這樣的人,從而錯誤地認識自我。

二、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1.不給孩子貼任何標籤

可能有家長會認為,既然不能貼負面標籤,我給他貼正面的總可以吧?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裡提出: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斷發展變化的,而固定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相對固定的。我們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就是固定型思維,把孩子的能力、性格、愛好等完全固定化,束縛孩子變化的可能。

內容未完結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用戶評論

所以,最好的行為是不給孩子貼任何標籤,讓孩子在一個輕鬆、愉悅的環境裡成長。

2.引導孩子關注好的行為,多用描述性鼓勵

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有個用4顆糖教育孩子的經典案例:

葉聖陶先生在學校發現一個打人的男孩,制止了男孩的行為後,要求男孩放學後去辦公室找他。

在辦公室,葉聖陶並沒有批評男孩,而是用4顆糖,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第一顆糖獎勵孩子的守時,第二顆糖獎勵孩子對人的尊重,第三顆糖獎勵孩子從小就有正義感,第四顆糖獎勵孩子知錯能改的優良質量。

隨著葉聖陶先生每顆糖的獎勵,男孩也從最開始的坐立不安,到放鬆,再到不好意思,最後淚流滿面。

葉聖陶先生就是用這4顆糖,描述孩子好的方面,引導孩子關注自己好的質量,同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不能用任何標籤去固定孩子的成長。尊重並發現孩子的可貴之處,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發揮無限潛能,做最好的自己。

用戶評論

劉奇奇 • 1K次觀看
大寶貝 • 320次觀看
大寶貝 • 1K次觀看
壹玖柒 • 330次觀看
大豬媽 • 130次觀看
大豬媽 • 100次觀看
大豬媽 • 70次觀看
大豬媽 • 80次觀看
大豬媽 • 50次觀看
大豬媽 • 60次觀看
壹玖柒 • 190次觀看
壹玖柒 • 360次觀看
壹玖柒 • 2K次觀看
壹玖柒 • 1K次觀看
萬振榮 • 50次觀看
壹玖柒 • 230次觀看
壹玖柒 • 970次觀看
大寶貝 • 120次觀看
壹玖柒 • 4K次觀看
壹玖柒 • 6K次觀看
壹玖柒 • 3K次觀看
壹玖柒 • 1K次觀看
壹玖柒 • 170次觀看
劉奇奇 • 4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