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經常將「謝謝」掛在嘴邊的人,其實有三個目的

2021-09-23     司馬懿     反饋

前幾天,和公司同事一起吃飯。吃完飯,我和一個順路的同事一起走著。同事忽然說:我好討厭小A。小A是剛進公司不久的一位女同事,為人謙虛友善,挺有禮貌的。所以我就順口問了一句:為什麼呀?

這句「為什麼」打開了同事的話匣子,她說小A經常說「謝謝」,別人幫她拿個東西要說,別人幫她開個門要說,假客氣又虛偽,看到她就覺得煩。她還說,真正的感恩是不會放在嘴上的,是放在心裡的。就像你媽幫你拿個東西,你會說謝謝嗎?不會吧。

而她為什麼要說呢?就是想用口頭上一句「謝謝」罷了,她真的想感謝,應該拿出實際行動。同事這番話把我雷得外焦裡嫩,驚得我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因為我也是那個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無論是對家人、朋友、陌生人都是如此。

把「謝謝」掛在嘴邊是假客氣、虛偽的表現?其實不然,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多半是以下3個目的。

1、提醒自己不把任何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

侄女4歲的時候,我帶她去買零食,買完東西我對人家說「謝謝」。小侄女一臉不解地問我:「你付錢了,為什麼要說謝謝?」然後我告訴她:「我買的商品,他給我提供了服務,所以要說謝謝」。

回到家,我給她拆開一包零食遞給她,遞給她之後,我對她說:你要說「謝謝」。小丫頭理直氣壯地告訴我:「你是我姑姑,就該給我買零食,為什麼要說謝謝?」氣得我,狠狠教訓了她一頓。

我為什麼要把「謝謝」掛在嘴邊,又為什麼教育小侄女說謝謝?原因很簡單,因為任何人的付出都不是理所應當,都要表達感謝,包括父母和另一半。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適應性偏見。什麼意思呢?指人們無論是對好的、壞的環境都有強大的適應心理。在一個環境裡待的時間長了,就會理所應當地認為就該如此。一個不會對別人的好表達感謝的人,時間長了,會認為別人就該對自己那麼好。

但其實,任何人之間都沒有「應該」。

「謝謝」雖然只是簡單的兩個字,卻時刻提醒我們,衝破適應性偏見,不把任何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恰當地對他人的付出表達感謝。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不僅是在向別人表達感謝,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要把任何人的付出當成理所應當,從而懂得珍惜。

2、讓他人感受到被尊重

「您」和「謝謝」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向他人表達尊重。而無論個體是誰,感受到尊重時,都會很開心。

例如,你幫人拿一個東西時,完事之後別人一言不發地走了。此時,你難免會有失落。若別人向你說「謝謝」「辛苦了」時,你會很開心。不是因為你覺得幫助他人,他人就必須要感謝你,而是你從後者的語言中,感受到了尊重。同理,我們說謝謝,也會讓他人覺得被尊重。

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需求從低到高,呈現依次遞增的模式。最底層的是[生·理·需·求],也就是吃喝拉撒。位於中高層的是尊重需求。

所謂尊重需求,就是自尊和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被尊重可以讓個體肯定自己的價值,使其更有信心。

因此,向別人說「謝謝」,不僅是自己表達感謝,也會讓他人感受到被尊重,從而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3、表達自己的態度

除卻上面兩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表現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因為說「謝謝」,在一定程度上,能看出一人的修養如何。就像很多女孩都說,戀愛的時候,要帶對方去吃飯,看看他對服務人員的態度。從對服務人員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他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為什麼呢?首先,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下意識。下意識的意思是,不自覺的行為趨向。可以理解為,在某些情況下,不經大腦思考做出的本能反應。從這點可以看出,個體不加掩飾,最真實的自己。

因此,很多人說「謝謝」,其實並不是刻意去達到什麼,而是長時間形成的一個下意識的習慣。而這個習慣,很好地體現一個人的修養。

綜上所述,說「謝謝」的人,並不是假客氣、為人虛偽,而是有以上3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