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最新研究公布,近半數患者出院後1年仍無法痊癒

2021-09-15     司馬懿     反饋

全球疫情仍在強勢傳播。目前全球累計確認新冠患者人數已超2.2億,累計治癒人數將近2億,這些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最近,《柳葉刀》發表的一項針對新冠患者後遺症(也被稱為「長期新冠」)的研究,再次敲醒了新冠疫情對人類長期影響的警鐘。 這本權威的醫學雜誌為此專門配發社論,指出隨著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繼續,持續性疲勞、呼吸困難和抑鬱等症狀可能影響到數百萬人,但人們對這種情況知之甚少。感染新冠病毒後,身體會有哪些長期影響?這些症狀的特徵、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如何?一直以來,這些問題都沒有明確的答案,而這項研究給出了新冠後遺症的最新數據。

1年後仍無法完全康復 《柳葉刀》8月28日發布的這項研究,跟蹤了1276名從武漢金銀潭醫院出院的新冠患者,通過隨訪他們出院6個月後和12個月後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對他們的康復情況進行了研究。這項研究由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曹彬、武漢金銀潭醫院的王先廣以及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王建偉共同主導。 曹彬團隊今年1月份就曾在《柳葉刀》上發表過同一批病人出院6個月時的隨訪,當時他們發現大約四分之三的新冠倖存者出院後仍有「疲勞或肌肉無力」等至少一項持續的症狀。 住院期間病情危重的患者,比疾病嚴重程度較低的患者更可能有肺部氣體彌散障礙和影像學異常。

在這項研究中,課題組統計了從2020年1月7日到5月29日間從金銀潭醫院出院的全部病人,共計2469人。 他們中有1193名患者因為諸多原因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原因包括出院後丟命、住在養老院或福利院、患痴呆或精神病、患骨關節病等。最後1276例患者被納入研究,在出院6個月後和12個月後分別完成兩次隨訪。 這些患者的中位年齡為59歲,864名患者在住院期間通過鼻導管和面罩吸氧,94名需要經鼻高流量氧療或無創通氣、有創機械通氣,54名患者曾入住ICU。 可以看出,大部分患者屬於重型及危重型病例。在住院期間,這些患者接受的治療包括皮質類固醇、抗病毒類藥物、洛匹那韋、阿比多爾、磷酸氯喹、羥基氯喹、抗生素、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在前後的兩次隨訪中,患者們都接受了詳細的面對面訪談、體檢和6分鐘的步行測試,還完成了一系列調查問卷,以反映他們的呼吸狀況、生活質量、出院後就醫情況、工作狀況等。根據患者的嚴重程度,研究人員在出院6個月時,隨機抽樣檢查了他們的肺功能和胸部CT,出院12個月時根據需要對部分人群進一步複查。

另外,研究人員還從武漢市招募了未感染過新冠的社區成年人作為對照組。新冠倖存者和對照組按年齡、性別和基礎疾病進一步進行1:1匹配。因為跨度時間長、樣本量大,這項研究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對新冠倖存者進行的最大規模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新冠患者出院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和各項功能恢復良好,已恢復了原來的工作和生活,但目前的健康狀況仍低於對照人群。 睡眠障礙、脫髮、味覺和嗅覺失調、頭痛、關節疼痛、焦慮或抑鬱……這些症狀都被該研究列入新冠後遺症。 與出院6個月時相比,出院1年時部分後遺症隨著時間的推移顯著消退。至少還有一種後遺症症狀的人群比例也從6個月時的68%下降到12個月時的49%。 與SARS後遺症類似,「疲勞或肌肉無力」也是新冠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有該症狀的患者比例從6個月時的52%下降到12個月的20%。 不過,感染新冠後出現疲勞和肌肉無力的原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基於先前SARS的一些研究,肺彌散能力損害、發病時病毒引起的肌肉炎症、細胞因子紊亂、肌肉萎縮和退化、皮質類固醇肌病或這些因素的組合,都可能是誘因。

與上述症狀下降形成反差的是,新冠患者出院12個月時,出現呼吸困難、焦慮抑鬱的比例反而比半年前更高。呼吸困難的比例從半年時的26%略微增加到12個月時的30%。在長達12個月的時間裡,大約20%-30%的中度患者觀察到肺彌散障礙,這一比例在危重患者中高達54%。另外,更多患者出院12個月後就診時出現焦慮或抑鬱(26%),而出院6個月時這一比例為23%。 「可能這些人群本身就有一些慢性病。因此,不能明確這些呼吸困難的症狀是因為感染新冠時肺損傷所引起的。」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文章分析,感染新冠後出現的慢性或遲發性心理症狀,很可能是病毒感染的直接影響,也可能是因為身體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免疫系統的過度激活或自身免疫反應。此外,社會接觸減少、孤獨、身體未完全康復和失業等也可能影響患者的精神症狀。 在金冬雁看來,雖然基於大規模的樣本統計,但新冠後遺症的界定範圍有些寬泛。他說,畢竟社會歧視、患者自身過於擔心身體等都可能引起抑鬱、失眠的症狀,而非新冠病毒感染直接導致的症狀。 他認為,這1276名患者存在的後遺症中,有哪些是由新冠病毒造成的,有哪些是因為治療藥物造成的,有哪些是由心理和精神問題造成的,這些問題仍有待進一步探究。

1/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