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世間根本沒有「真愛」,你之所以愛上對方,是這3個原因在作祟,缺一不可

2021-09-11     司馬懿     反饋

心理學將愛情定義為三種要素的組合—— 激情、親密、承諾。激情是愛情中的情慾成分,既有生理性的慾望,也有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係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而承諾是對陪伴對方的責任肩負。

真正的愛情,需要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假設缺少其中一個,都會讓愛情變了味道,得不到完美的結局。

那一段愛情是怎麼產生的呢?人們總以為,愛情虛無縹緲,遇見一個人是玄而又玄的緣分,電光火石的剎那,一眼就確定了就是那個人, 殊不知好感的產生,在你倆相遇之前就早已註定。

那麼,什麼才是你真正選擇接受對方,願意和其共建親密關係的原因呢?從心理學上來說,主要有這三個原因。

1.三到四歲時的經歷

人類第一次性覺醒的年齡,是從三歲開始到四歲結束。這個時期大多數人的生活環境還處在純粹的美好之中,成年人對這個時期的孩童也常常是疼愛為主。

在這段時間裡,人們所遇到的異性特質會被存進記憶深處,直到青春期性意識再一次覺醒,潛意識便會將記憶中的美好提煉出來,交給想像力加工。

於是在某一個夜晚,孩子在夢中遇到了心心念念的愛情。

夢中情人的建立,會使得人們對理想戀人的描述更加飽滿,也是純情感的存在。這就是為什麼青春期時的愛戀特別純粹以及膽怯。因為這個時期的戀愛對應的是幼年時期的異性特質,而對有的人來說,則是一份自己在幼年時丟失過的愛戀。

但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在三到四歲這個時期的孩童,遭遇到了異常的性別刺激,也會影響其成年後的性認同和性取向。這種影響往往是根深蒂固的,難以扭轉。

2.親切的熟悉感

人類作為一種生物,遵循著三條本能——對生的渴求本能、對死的恐懼本能、對外界刺激的探知本能。 熟悉感便是建立在「舒適地生」這條狀態基礎上,也就是說,熟悉感實質上會使人感到安全。

這一種親密關係的建立,通常被叫作日久生情。或是因為不得不,或是不經意,在經過長久的相處後,兩個人會越來越在乎對方,也會變得離不開對方。

女孩說「我認了你」,男孩說「這是我的責任」。說不上合適還是不合適,只知道對方語氣細微的異常,就會令另一方感到警惕不安,這種不安來源於感到未知後的無所適從。

但是在感到失去對方時,又會產生痛徹心扉的空落,甚至想要不顧一切抓回來。有人說,它是愛情,有人認為這不成熟,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我們找不到哪個詞將它單獨區分出來,只好用「習慣了對方的存在」來解釋。

直到有一天,梔子花落在了藍色百褶裙上,女孩對男孩說「我好像愛上你了」,男孩一臉懵「我們不是早就在一起了嗎」?

3.與個人習慣範本相匹配

通常我們會發現,男生女生在尋找伴侶時,常常會挑選有著和自己異性父母相似,或對立特質的伴侶。 而通過父母和子女婚姻的對照,心理學家們發現,婚姻的幸福與不幸,通常表現出代際的延續性。

比如,一個女孩的父親過於自我為中心,不在乎母親的想法,做事獨斷專行。倘若母親心中不滿,並長期與她父親進行對抗。 那麼在孩子心中,則會基於女性立場,時常幻想自己作為母親的一方,獲得對抗勝利的場景。

在這種場景中,男方通常以妥協認輸為結果。那她在現實中,若遇到經常將自己處於弱勢、被動妥協的男人,她便會在熟悉感中不自覺地靠近他,甚至肆意欺壓。 反之,若母親在面對強勢父親時選擇順從,則通常來說,父親就不得不擔任起家中的支柱作用,女孩便會在面對強勢男方時,產生依賴與好感。

習慣範本的建立,是大腦對自身能量節省的應用,通常是無意識的。這個例子中,女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對父母相處模式的觀察,以及對父母行為的模仿,她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行為習慣,與戀人相處時,如果對方的範本與自身範本契合,那麼相處將會感到輕鬆,反之則會衝突,需要磨合。

但又倘若負面地看,如果父母給子女留下的範本是悲哀,那子女則常常會延續悲哀。比如例子中的女孩,倘若給父添加一條不負責任、暴力佔有欲、玩弄他人的「渣男」屬性,對於成長在這個渣與被渣環境下的女孩來說,往往會陷進泥潭一般的[兩.性]關係中。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