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淡人走茶涼,享受世事無常:40歲以後,學會在「4個方面」沉澱自己,人生下半場才更加體面

2021-09-08     司馬懿     反饋

一切需要時間沉澱的美好,都值得我們耐著性子去等待。

水之清澈,在於懂得沉澱;

山之厚重,在於懂得蓄勢。

生活也是如此,洗盡鉛華,方顯圓潤光芒。

人生過半,唯有在歲月磨礪中沉澱,才能堅定自如地走好餘生。

01

沉澱經歷

一個杯子,當杯中裝滿牛奶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牛奶。」

裝滿油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油。」

只有裡面空無一物時,人們才看到杯子。

人到四十,或多或少都會積累一些經驗,如果因此志得意滿,往往就會迷失本心。

虛懷若穀,永遠保持空杯心態,才不會被一時的風光遮望眼,不會為一時的得失累於心。

葉聖陶先生很早就在語言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在他看來,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學者。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他主持漢語課本的編審工作,張中行是其中的一員。

初到北方,他普通話不是很標準,為了規范行文,他多次向張中行求教。

見對方是自己的領導,又是享譽國內的大師,出於敬重,張中行不敢動筆直接修改,只是委婉提出了意見。

可葉聖陶卻謙遜地表示:「不必客氣你直接改,有什麼不妥都改,千萬不要慎重。」

葉聖陶覺得不妥之處,也會先徵詢他的意見。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葉聖陶從不恃才矜己,不居高自傲,始終虛心治學,謙卑處世。

林語堂有句話說得好:

「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人到中年最大的自覺,是將光華斂於內而藏於心。

有才智而不炫耀,有聲望而不張揚,才是閱歷沉澱過後的淡然。

02

沉澱心態

看過一個小故事。

有個男子三十歲的時候辭掉了安穩的工作,和朋友一起創業,剛開始市場前景不錯,他躊躇滿志,想幹一番大事業。

可沒過多久,受環境影響,行業越來越不景氣,公司窮到連工資都發不起。

精神一度崩潰的他,前去拜訪禪師,禪師帶他來到院子裡。

院子裡有兩棵樹,一棵鬱鬱蔥蔥,一棵已經枯萎。

禪師指著這兩棵樹,問他:「這兩棵樹是榮的好,還是枯的好?」

男子說:「當然是榮的好。」

禪師笑了笑,沒有回答。

男子疑惑問道:「枯的好?」

禪師看著他,緩緩說道:「枯也由它,榮也由它。世間萬物,榮枯自有其道理,不必有分別心。」

樹有榮枯之患,人有得失之憂。

年到四十,人生半坡,豐年有時,荒年有時,高歌猛進有時,命途多舛有時。

人生起落無常,難以預料,不如放平心態,在跌宕起伏之中,沉澱自己。

得意時不倡狂,失意時不絕望,只要一直前行,終會穿越黑暗,見到微光。

正如林清玄所說:「樂來歡喜,苦來甘願。」

在走過時光的平平仄仄後終明白,凡塵過往,不過過眼雲煙。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才能在中年的時光裡,以一顆不惑的心態,守得雲開見月明。

03

沉澱感情

年輕時,沾沾自喜於朋友遍天下,別人釋放點善意,自己便交付真心。

可等年近半百,才明白了一個道理:宴笑友朋多,患難知交寡。

前段時間跟朋友老王喝茶,我望著瓷器裡的茶葉,問道:「人心是否就像這茶葉,浮浮沉沉,總有變化?」

老王當時沒有回答,繼續看書,兩三分鐘後,當茶葉沉到杯底時,他才緩緩說道:

「雖說人心難辨,但一個人對你是假意還是真情,走一次華容道,就全都明白了。」

老王跟我講了他年輕時的故事。

他曾經和一幫兄弟下海創業,憑藉9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幾人混得風生水起,合夥創立了一家公司。

可是在公司步入正軌後,那幾位許諾要以他馬首是瞻的兄弟,漸漸產生別樣的心思,眼紅這塊蛋糕被他瓜分了那麼大的一塊。

他們暗地裡一合計,利用他的信任,架空了他,把他趕出公司。

受此打擊的他,抱著僥倖心理找遍原本手下的一些老員工,希望他們可以陪他東山再起。

可此時一無所有的他,受盡了冷眼。

正在他感到心灰意冷時,一位平時表現中規中矩的小夥子自告奮勇,願意相隨。

後來,他和這位小夥子四處奔波,吃盡苦頭,憑著之前積累的資源,很快重整旗鼓,把業務做得有聲有色,而小夥子也成為了二把手。

而原先的那家公司,那些稱兄道弟的哥們,繼續上演著一幕幕背叛與被背叛的戲碼,沒幾年光景,公司就倒閉了。

越往後越明白,時光識人,落難知心,不要高估你在別人心中的位置,在黑夜裡連影子也會離你遠去。

當你頂峰時,多的是要錦上添花;當你低谷時,卻鮮有人能雪中送炭。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看淡人走茶涼,享受世事無常。

知己有二三就已是人生幸事,凡感情之事無需急著推心置腹,因為歲月會幫我們篩選出最值得留住的人。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