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言有尺,嬉鬧有度:沒有分寸感的人,不是蠢,就是壞,傷人而不自知

2021-09-06     司馬懿     反饋

出言有尺,嬉鬧有度。

周國平先生所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標誌,人際交往要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在生活中,對社交距離的把握,暴露一個人的層次和修為。

口無遮攔的人,缺乏自省和智慧;言語不遜的人,缺乏換位和悲憫。

01

沒有分寸的玩笑,傷人而不自知。

網上曾有個話題,一段關係是怎樣走向結束的?

網友 @阿顧在下面講了自己的故事。

阿顧高中時家裡出了些變故,不堪重負的他,曾在精神病院呆過一段時間。

當時這件事情,只有他最好的朋友知情,阿顧小心捂著自己這段過往,艱難走過了大學四年。

畢業後,他去朋友所在的城市找工作。

朋友也很大方,找了個很好的飯店,喊了一大幫人來為他接風。

但阿顧沒想到的是,自己不堪的過去,竟然成為朋友在飯桌上的談資。

「我跟你們說啊,我這哥們兒,經歷可不一般,他住過精神病院,厲害吧?

阿顧,你來給大家說說,裡面長啥樣的?飯好不好吃?」

那一瞬間,阿顧的臉,漲成了豬肝色。

從那以後,他便與這位朋友斷了往來,朋友很是不解,一直追問阿顧為什麼。

阿顧沒有回答他,只在故事的結尾寫了這麼一段話:

無論關係多熟,揭人短和開玩笑都是兩回事。

不分場合、毫無尺寸的幽默,是把別人的痛苦當做笑話的素材,往別人傷口上撒鹽。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以開玩笑的形式來顯示與對方的親密,年歲漸長才明白,越是親近的人,越不能拿對方的痛楚和弱點作為自己的談資。

沒有分寸的玩笑,傷人而不自知。

你無心的一次調侃,可能是刺在別人心上的一把尖刀;

你所謂的幽默感,可能在不經意間就撕破了對方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尊嚴。

有句話說,言為心聲。

一個人的言行,是他內心世界的折射。

口無遮攔的人,要麼是涉世未深,未經歷人世風雨,要麼就是單純的壞。

把自己的優越感淩駕在別人的痛苦上,以打壓別人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聰明。

02

刨根究底地追問,是最大的愚蠢。

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也有不足為外人道的苦衷。

面對別人的提問,在所有的避而不答和答非所問中,我們早已表明自己的態度。

可生活中總有那麼些人,總愛不斷追問別人的過往,不斷提醒別人的處境有多難堪。

這是情商的缺位,也是悲憫的缺失。

早年我家街道上,搬來一位鄰居阿姨,離了婚,獨自帶著孩子,過得頗為辛苦。

當時,家裡幾位嬸嬸對她很是同情,每每遇見,都要噓寒問暖一番。

相熟之後,她們便開始關不住好奇的閥門,向阿姨打聽她離婚的細節。

她們知道了阿姨的丈夫對她家暴、在她孕期出軌,離婚多年,也從未給過孩子半分生活費。

自那以後,她們每每見到,必然會對阿姨的前夫一頓痛斥,批判他德行敗壞,這麼狠心連孩子都不管。

阿姨一開始面露為難,不願意舊事重提,可幾位嬸嬸見面就聊這個話題,不斷將阿姨早已結痂的傷口一點點撕開曬到陽光下。

時間久了,阿姨便開始躲著她們,再過了一段時間,不堪其擾的阿姨就搬離了我們所在的地方。

有些「關心」,看似是一種熱情,卻令人感覺如芒在背。

我們無法對別人的經歷感同身受,就不要對別人的過往刨根問底。

對於別人的傷口,不撲上去撕裂開來,而是輕輕地撫平,是為人的尺度,也是刻在骨子裡的涵養。

曾在網上看過作家巴金和劉白羽的故事。

當時劉白羽的兒子已是心臟病晚期,為求一線生機,他帶著全家人前往上海為兒子治病。

到了上海以後,巴金夫婦曾數次探望,卻從未主動提及孩子的病情。

劉白羽對巴金的「不過問」甚是感激,巴金卻淡淡地說,「沒什麼,我只是剛好有空,陪陪你。」

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既不讓劉白羽心生愧疚,又給予他沉默的安慰。

聽過一句話說,站在別人的傷口上事不關己地高談闊論,是愚蠢的象徵。

真正的聰明人,能體諒別人的苦衷,也會恰如其分地保持沉默。

看破不說,看穿不言,懂得善待他人,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善良。

03

真正的聰明人:懂分寸,知進退。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人際距離」理論,由於人們之間的關係不同,親近的距離也會有所不同。

但毋庸置疑的是,任何一段關係,無論親疏遠近,都需要守住交往的界限。

自媒體作者 @江小黑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一次聚會上,她認識了兩位朋友,一個姑娘特別熱情,與她在一起,根本不用擔心找不到話題。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