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土地公」一定要懂!除了必買3樣貢品,還要說「1句話」!正確祭拜才能開運招財

2019-12-07     曹強育     反饋

 

想要開運招財,心誠則靈,以上祭品僅提供大家參考,

無論是求功名、求學業、求生意興隆…

都必須「心正」而為,

重要的是努力朝向目標前進的「執行力」,

讓自己成為一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讓偉大的理想成真,並在神明面前學會謙虛與謙卑。

土地公在中國的各類神話故事裡都是一個小角色,也被稱為小神仙,但是他的出鏡率卻很高,就像他在民間,土地公的廟宇很多,基本上一個鄉一個村都有,這個應該是土地公比較接地氣,民間有什麼事都會和他說。也有一個說話是一位土地公管理一個村莊,每個村莊供奉本村的土地爺。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土地公按照民間的說法是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廟,但是有的土地廟由於香火旺盛,也有土地廟比較大的。

土地神的由來應該是源於遠古人們對土地權屬的崇拜。土地能生五穀,是人類的「衣食父母」,因而人們祭祀土地。土地廟作為人們集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自然隨之興盛起來。按照中國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後行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獲取其所屬土地廟。

 

 

那土地廟裡的供奉的是誰呢?

小型的土地廟一般供奉的是土地公,比較大的土地廟會供奉土地公和土地婆。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對於土地公的原型傳說有很多,每個地方都不太一樣,但是就是名字都叫張福德。下面就說兩個例子一說為: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零二歲,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另一說為:周朝上大夫的家僕張明德(或張福德),主人赴遠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僕之封號,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周武王感動之餘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土地爺福德正神生日是農曆二月二日,農曆八月十五是得道升天日。所以農曆二月初二,農家戶戶都舂冬米粿,並用手捏成一塊形狀象圓餅一樣,有大有小。每塊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狀等花紋,以象徵興旺吉祥有財氣,俗稱「土地公粿」。並備好牲醴、酒饌、果品等供筵,焚香虔誠致祭於家堂供奉的土地公神位——福德正神神龕前,以祈福報功,求賜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招財進寶,闔家平安。在當日或在三天內,家長攜帶兒男分別到所耕作的田片,在其田岸壁上壓上幾張福金紙,叫祭「田頭土地」,以祈年冬好收成;同時,趁此告知下輩所屬田產業份。俗話說:「吃了土地公粿,褲筒捲起起」。此日後,農民就著手「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農事活動。工商界的亦於二月初二奉祀福德正神,虔誠致祭,而且又在每年農曆二月至十二月的初二、十六都做「牙」,其中二月初二為「頭牙」,七月初二為「中牙」,臘月十六為「尾牙」。

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土」能生萬物,養育人類繁衍生息,其功德厚大,就奉若神明。自古以來,人們以土地為「神」,尊土地為社神,中國民間稱「土地公」。當今習俗雕塑或繪畫土地公像,大多數是白髮髯髯,右手拿著龍杖,左手執元寶,又稱「老土地」,又稱「後土」、社公。他既執掌土地行政,又兼理財務。我們常聽到「賺土地公錢」、「土地公送錢」之類俗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以往人死後,上山挖墓地,要向山土地壓紙錢租山,出殯行列中要拋撒紙錢——買路錢引行;進葬時,先以酒饌、金紙焚香奉獻,以求佐理亡魂引渡安息之事務。可以說土地公集「地政、財政、德政」於一身,職責之重要可見一斑,古例列為「五祀」之一。

用戶評論

上一頁
2/2